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

时间:2024-08-31

张 征,梁怀宇,陈凤菊

(1.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务处,内蒙古 通辽 028043;3.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既能缓解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助力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也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自1999年内蒙古设置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以来,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当前内蒙古高职院校数量已经达到36所。[1]从办学规模的角度而言,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然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方面,内蒙古高职院校还未能更好地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研究指出,内蒙古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供给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2]以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为例,突出表现为专业设置粗放,专业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差。[3]另外,从最近的全区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相关度仅为64.45%,显著低于研究生和本科生。[4]因此,只有研究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分析并解决其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才能够增强内蒙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截止202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共有36所高职院校(含2所高等专科学校),占全区普通高校总数的67.92%,高职在校生数达20多万人,略少于本科在校生数,可见,高职教育已是内蒙古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源自内蒙古高职院校官方网站,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以下简称为“高职专业目录”)为统计标准,分别从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规模等方面来分析专业结构现状。

(一)专业大类结构

(二)专业类结构

内蒙古高职院校布点专业共涉及75个专业类,覆盖“高职专业目录”中专业类的76%。其中,计算机类的专业布点个数最多,共布点84个专业,占专业布点总量的9.86%(见表2)。专业布点个数在30个以上的专业类,分别是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财务会计类、教育类、铁道运输类和艺术设计类,这6个专业类的专业布点之和占布点总量的32.40%。计算发现,内蒙古高职院校10大专业类(即表2中所列10大专业类)的布点总数约占布点总量的45%,意味着这10大专业类是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布点的主导力量。另外,从专业类所含专业布点的均数来看,每个专业类之下约布点11个专业,就整体而言,专业类的平均布点规模大体适中。

表2 内蒙古高职院校10大专业类统计表

(三)专业布点结构

内蒙古高职院校共布点276种专业,涵括“高职专业目录”中37%的专业种类;内蒙古高职院校共有专业布点852个,平均而言,每种专业有3个布点。其中,布点个数最多的是会计专业,高达24个,占布点总量的2.82%(见表3);其次,布点较多的专业依次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旅游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内蒙古高职院校11个高设置率专业布点的个数合计为177个,占布点总量的20.77%。从专业设置率的角度来看,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院校设置率均在50%以上,这表明半数以上高职院校均设置有此类专业;同时表明这些专业布点规模大,容易造成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数量过剩等结构性问题。

表3 内蒙古高职院校11个高设置率专业布点统计

(四)专业招生规模结构

2020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共招收56404人。从专业大类的招生人数来看,财经商贸大类招生人数最多,高达11120人,占招生总数的19.71%(见表4);此外,招生人数超过5000人的专业大类还有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等,共计招收41516人;上述6个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之和占到招生规模总量的73.60%。招生人数最少的是水利大类,仅招收100人,其规模占比为0.18%。

表4 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大类招生规模统计

从专业类的招生人数来看,招生规模较大的3个“专业类”是教育类、自动化类和计算机类(见表5)。计算可知,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类”招生规模前10名的招生人数占总量的51.12%;另外,比对发现,招生规模最多的10个专业类与前述布点最多的10个专业类有着90%的吻合度。而招生规模较小的3个专业类,则是印刷类、水上运输类和司法技术类,他们的招生人数均不足25人。

表5 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类招生规模统计(前10名)

从专业的招生规模来看,规模较大的3个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护理和会计专业,他们的招生规模均在2900人以上(见表6);另外,计算可知,这3个专业的点均规模约为184人。专业招生规模在20人以下的专业有19个,如烹调工艺与营养、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播音与主持、雕刻艺术设计、宠物临床诊疗技术等专业。由此发现,专业之间的招生规模差异显著,特别是一些招生规模较小的专业还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但高职院校却并没有保持与之相应的专业规模。

表6 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招生规模统计表(前10名)

二、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速,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既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现状来看,其专业结构存在如下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低

从内蒙古自治区一二三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较低。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性产业,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应该较大。然而,内蒙古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人才供给规模却未有与之相应的结构比例。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推动农牧业要素集聚,打造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7]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长,但纵观内蒙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结构现状,其专业整体规模偏小,例如农业大类仅设有11种专业、25个专业布点,招生规模仅1200人;此外,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设置均衡性还有待提升,要使其专业结构与区域农牧业生产的人才需求类型大体保持一致。

在第二产业方面,内蒙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难以为自治区工业转型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传统专业布点量多,而新兴技术型专业布点量很少,例如,在装备制造业大类下共设置了22种专业、111个专业布点,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可是,材料类专业规模严重不足,仅有6种专业、8个专业布点,招生规模合计207人。“内蒙古自治区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指出,要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有材料产业,推进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从目前内蒙古高职院校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来看,这难以支撑未来自治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需求。[8]

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也存在类似问题,部分传统型专业布点规模过大,如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而生活性服务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

(一)创新人员管理方式。管理区和农场实行内部分开后,干部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管理区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统一管理,通过提拔、交流、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国有农场其他经营管理干部打破级别和编制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根据经营规模由农场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自主招聘。

(二)部分专业布点规模扩张过度

分析发现,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财务会计类和教育类是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最为集中的四大专业类别。它们共有213个布点,约占专业布点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布点规模最大,然后依次是自动化类、财务会计类和教育类。另外,计算专业种均点数发现,财务会计类专业布点规模最大,每种专业约有10个布点;其次是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教育类。从招生规模来看,上述4个专业类共招收17605人,占招生总数的31.21%;招生规模最大的是教育类,随后依次是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财务会计类。以财务会计类专业为例,内蒙古高职院校共布点4种专业,但其专业种均招生规模却高达948人。显而易见,这四大专业类的布点规模均扩张过度,由此导致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程度较高,分散了有限的办学资源,也加剧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部分专业布点规模扩张过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偏向于选择“热门”专业。计算机类和自动化类专业曾经是行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相对而言,就业选择面宽、市场薪资较高,但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这两类专业的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改善,当前人才市场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大大减少。特别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早已被列入大学生就业红黄牌专业榜单多年,但考生仍“追风”选报该类专业。二是院校出于扩张办学规模的缘故,大量增设准入“门槛”较低的专业。教育类和财务会计类专业对教学实践设施要求不高,属于办学投入较低的专业类别,在规模扩张的压力下,高职院校大量设置此类专业。此外,随着计算机购置费用降低,举办计算机类和自动化类专业的办学投入也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计算机类和自动化类等曾经的“时髦”专业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吸引生源的重要招牌。

(三)部分行业亟需专业的布点规模严重不足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类技能型人才,但从现有专业结构来看,部分行业亟需专业的布点规模严重不足。譬如,现仅有1所高职院校布点了有色金属材料类专业,年均招生数30人。然而,根据内蒙古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特别是与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硅材料和蓝宝石、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密切相关的技术人员储备严重不足。可见,内蒙古高职院校材料类专业的办学规模远远难以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

内蒙古有着发展牧业的丰富自然资源,但由于牧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应用有限,严重制约了牧业发展,导致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内蒙古就必须转变牧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农牧业人才。内蒙古还有着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离不开相关文化服务类专业人员。当前,内蒙古高职院校文化服务类专业招生规模却不足100人,难以满足社会文化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有一些专业尽管社会需求量小,但高职院校的培养规模却更小。[9]内蒙古高职院校的印刷类、水上运输类和司法技术类这三类专业仅有1个专业布点,各专业招生人数均在20人上下,但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远比其招生量大,因此,高职院校不能盲目跟风布点专业,要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主动布局相关专业,保持与行业的联系,增强相关专业人才供给能力。总体而言,在一二三产业内部,内蒙古高职院校都有发展和培植社会亟需专业的空间。

三、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正值内蒙古高职院校编制“十四五”规划之际,各院校应立足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主动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一)扩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对接专业的规模

考虑未来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内蒙古高职院校要充分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积极着手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从内蒙古未来产业结构布局安排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有着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2020年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中仅有13个专业类与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见表7)。上述13个专业类的招生规模合计9414人,占招生规模总量的16.69%;其中,与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相关的专业规模占比偏小,特别是与新材料对接的材料类专业规模尤其少,全区仅设有9个专业布点,招生人数也只有209人。当前,内蒙古高职院校布点有色金属类、非金属材料类和黑色金属类专业共3个,这与自治区产业规划布局极不协调,未来应着重关注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将专业结构调整与高端制造发展战略融入起来,满足产业发展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另外,在节能环保领域,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建立起与之对应的环境保护类专业。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关注其他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情况及时增设相关专业。[10]现代服务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内蒙古高职院校要布点相关专业,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应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服务业人才,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表7 内蒙古2020年专业结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照

(二)做强传统优势专业

内蒙古自治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助推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保持同步调整。[11]随着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与之相应的专业建设质量也要同步提高。多年来,煤炭、煤化工和煤电、能源、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都是自治区传统优势产业,这类产业在提高区域经济产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领域。传统优势产业顺利升级需要与此类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例如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农业类、食品工业类等专业人才。尽管这些专业已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专业发展相对成熟,师资队伍水平较高,为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相应的专业结构也要随之调整,特别是要着眼于做强传统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内蒙古高职院校要加大农牧、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专业改造力度。对于办学规模较大、但专业建设质量较低的传统专业,要缩小专业办学规模,将办学资源投向更具发展前景的相关专业;其次,对于市场需求量日益减少的专业,要结合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最后,还要建立专业协同机制,根据就业率、市场需求等情况,对重复布点的传统专业予以撤销、合并,使之更好地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三)打造专业特色

内蒙古高职院校要立足办学定位,依靠地域优势资源,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布点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内蒙古各市、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对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省会,乳业、旅游等产业密集,为坐落于呼市的高职院校打造特色提供了产业“土壤”;包头是内蒙古的工业和制造中心,建有全球轻稀土产业基地,因此,当地院校应积聚力量,全力发展新材料和制造业相关专业;呼伦贝尔的高职院校无疑应突出建设与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与草原旅游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锡林郭勒盟的高职院校要依靠农畜、新能源、冶金等当地支柱产业,推进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将行业优势转化为专业特色。内蒙古各地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其需求来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凝练专业特色。另外,打造专业特色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尤其是要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有深入生产实践、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有机衔接,改善学生学习效果。[12]校企合作还有助于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使教师能够敏锐捕捉行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教学与研发能力,增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指向性。打造专业特色还需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区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区域高职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对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的专业要加强指导,对需求量较大但供给能力较弱的专业要予以大力帮扶。另外,要通过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向社会发布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以此规约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非理性行为”。总之办好新时代高职教育,内蒙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专业升级与改造,整体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