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参与高校社团的动因与期望调查研究

时间:2024-08-31

周鹏生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2005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学生社团及其作用作了明确定位[1]。这一文件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在2016年出台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大学生社团”的提法修改为“高校学生社团”[2]。提法的修改将高校的研究生、预科生社团都包含在高校学生社团的范围内。

党的十九大以后,教育部推动了“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除了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外,还强调全方位育人,而“全方位”是指育人无处不在,也包括了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以“大学生社团”和“动机”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发现,有71篇论著(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李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不明确,存在入社盲目性、退社现象严重、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3];王鹏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呈多样化态势,其中心理及情感归属动机取向显著[4];孙海杰等人发现,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加入后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显著正面的影响[5];张雪琴发现,与那些未参与社团的大学生相比,参与社团的学生领导力水平更高[6]。此外,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历届“全国百强高校社团”评选中可以发现,趣味化和专业化的结合才是精品学生社团和品牌社团立足的依据。

实际上,社团的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因如何,大学生自身的感受如何,又有什么样的期望,之前的研究者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虽然也有研究从成长的视角来看待影响效果[7],但对于大学生加入社团动因并未提及。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因及其对社团和活动的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被试,通过目的抽样方法,由受过培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共计119人,未加入社团或者已经退团的有41人,仍在社团的有78人。男生27人,女生92人;文科生25人,理科生94人;大二19人,大三100人。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

研究提纲包括基本情况、对加入社团的看法、对社团活动的看法、愿意或不愿加入社团的原因、加入社团的动机、对社团的期望等问题。基本情况包含受访者的性别、专业、是否加入社团等一般情况。对加入社团的看法、对社团活动的看法提纲中,对未加入和已经加入社团的受访者采用了不同的问题,例如对于未加入的受访者,提问“有想过加入某个社团吗?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加入什么样的社团?为什么?”,而对于加入社团的受访者则提问,“你参加的社团与专业相关还是与兴趣爱好相关?”“你认为大学生选择加入你所在社团的原因有哪些?”对于愿意或不愿加入社团的原因、加入社团的动机、对社团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未加入和已经加入的受访者均有所侧重,但均围绕动机和期望展开。这些访谈均由经过培训的本科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面谈、微信等方式进行。访谈不以受访者数量为目标,而是以获得受访者最多的体验、感受或者态度等方面的资料为目标。将访谈录音资料转为文字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含义有很大的不同。整个访谈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尽可能呈现接近受访大学生的经验,外在信度较高。不同的访谈者对同一受访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反映出良好的内在信度。从访谈调查的效度来说,由不参与研究的两名研究生和两名大学生对访谈材料进行阅读,从反馈的意见来看,访谈材料真实地再现了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反映出较高的描述性效度。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社团的动因

(一)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应然性

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加入社团,受访者均表示应该加入。对于加入什么样的社团,则要看个人兴趣。例如,“要是实在没有感兴趣的加了也没用,对于没有兴趣的社团还不如玩手机,打游戏呢”;“如果只是随大流、看到身边人都在报名,自己也跟着报名参加,只是为了消耗时间,参加了社团之后也只是在社团里混混样子,集体活动出勤少,那么这跟不参加是没有区别的”;“跟自己兴趣爱好比较相关的,如果不是喜欢的在社团里就会很累,干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要应付那么多人情世故”。

对于加入社团的必要性,很多受访者表示,加入社团的意义和作用如下:

一是锻炼和提升自己。可以增加与人的交往交流,社团是“接触新朋友的最好方式”。既把陌生人变成了熟人、朋友,也认识了趣味相投的朋友,既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朋友,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人;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一些能力,如交际能力、办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有同学说,“在初中、高中光学习了,在大学可以锻炼一下”。

二是学习新东西。加入社团能够增长见识,学到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以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学习阅历,为将来找工作积累经验。有同学说,“社团就相当于是一种锻炼自身能力的过程,在其中,即使说苦啊累啊总会学到一些东西”。

三是增加生活乐趣。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积累经验,打发无聊的业余时间,增添大学生活的色彩。在社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同学说,“呆在宿舍我感觉都要发霉了,除了上课以外,真的就是瘫在床上,也没有什么”。

对于未加入社团的受访者来说,主要看是否有兴趣,但忽视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没有人天生就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因而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也有人认为主要看个人心情,有的人喜欢自己干,有的人喜欢集体活动。心情是变化的,但加入社团是有制度的,不能说心情好就加入,心情不好就退团,让社团变成菜市场。如有的同学说,“有的人可能喜欢社交,就可以多参加,不喜欢社交的肯定不太需要参加社团了”;还有人认为看时间是否宽裕,事实上,时间像海绵,需要挤才能有,不能单纯地根据时间是否充分来判断要不要加入社团。也有人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以功用的价值来判断是否加入社团,这是眼光短浅的行为。

(二)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实然性动因

对于实际加入社团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有以下多种情况:

1.内在驱动力量的激活

内部动力主要是好奇心、兴趣。例如,“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看漫画,是一个资深漫迷,来到大学想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就是想着大家一起画画,开心开心”;“加入动漫社就完全是因为喜欢动漫啊汉服一类的,当初在发现有这个社团后就直接加入了”;“图书馆协会,参加这一个协会,更多的是与文字图书打交道,所以更多的是对文学的兴趣”;其次是已经认识到加入社团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喜欢和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研究或学习”;三是迫切需要拓展知识面,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提升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提高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有同学提出,“了解更多民族知识,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们是民族类大学,有很好的条件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以去支教为动机,可以获得支教的经验,也有无偿奉献精神的同学,他们热爱志愿服务;还有“帮助他人,体现自己价值”的内生动机。

2.单纯外部力量的推动

大学生自身已有的实践经历促使他对社团的态度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二是本专业学长或者老乡的邀请,不管是出于面子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最后的结果是加入了社团;三是课余时间没有别的事情,需要打发无聊的时间。当然也有其他情况,如“参加活动可以开具志愿服务证明,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要有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长,学生放假之后多是找地方盖章,等开学拿回去完成任务而已,有的人为了补时长,还会多开十几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

3.由外而内的动机

此种动机指的是大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加入社团,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加入了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产生了兴趣;另外一种情况是,刚开始对社团名称不感兴趣,等加入后发现是适合自己的,于是脚踏实地学习新的东西;第三种情况是由同学或朋友代替报名,参加活动后发现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例如跆拳道社团,加入后发现可以减肥或者使身体得到锻炼;另外,还有陪着朋友参加社团活动,引发了自己的兴趣,从而加入社团的情况。

4.由内而外的动机

此种动机指的是大学生由于感兴趣加入社团,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他们更加期待在社团做一些发挥自我特长的事情。有人看到同学加入社团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他不仅加入一到两个社团,还动员朋友或老乡加入社团。因此,加入社团的动因比较复杂。大学生普遍认为,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加入社团的话,社团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但是对于真正喜欢并为社团做努力的人来说就可以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促使自己去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高校社团及其活动的期望

(一)大学生对设置高校社团的期待

1.期待社团的类型层次化

多样化的社团,不仅意味着数量多,也意味着层次多。设置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普通一点的社团,可以让更多的人参加,如跑步社团,锻炼身体,容易上手,不需要基础,没有场地限制;设置的社团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棋类、球类、歌唱、舞蹈等。层次高低各不相同,因而有的社团需要与专业挂钩,如律师社团、心理测量社团;有的则与专业无关,更多的是好玩和有趣,例如锻炼口才的营销社团、编织社、电影社。有大学生要求设置同学兴趣爱好多的社团,例如电子竞技。也有大学生要求设置大型一点的、规模较大的社团,显得比较有档次。多样化社团并不意味着别的学校有的我们也要有,过于杂乱或者五花八门,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2.期待社团的内涵丰富化

内涵丰富是指能够吸引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有大学生认为,设置的社团要团结、友爱、和谐,要有创意,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放性的,“设置什么样的社团无所谓,主要是要(活动)效率高”;既要符合大众审美,又要比较有个性的;既要有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味道,又要能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要能学到东西,又要有意义;要区分台上和台下两种感受,如音乐剧、话剧是在台上,而体育运动类是在台下。

3.期待社团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第三类大学生对当前社团的类型是基本上满意的态度,但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例如运动类社团,就要多运动,最好到操场或运动场馆去,要有运动的感觉;小语种社团,如韩语、日语、德语等社团,要多提供与外教交流的机会,仅仅是外语角是远远不够的。也有大学生认为,社团不应该是学校设置的,而应该由学生决定建什么样的社团;还有大学生认为,学校是挺用心的,但是学生不争气,水平低了,跟学校没关系。

(二)大学生对创办高校社团的期待

这里所指的创办社团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设置社团,主要是站在大学生自身的立场,提出对社团的内隐看法。

1.兴趣至上

可以通过调研大学生的兴趣,根据兴趣的类型来创办什么样的社团。例如“成立一个华服社,不仅仅是汉服,是中华各个民族的衣服,我喜欢这些很有历史韵味的服饰”;“创办小说社,可以招集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谈谈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者引发了什么感想”;“动漫类的社团,因为我比较喜欢动漫,希望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成立做手工的社团,因为我比较喜欢动手”;“像是吉他社啊街舞社这样的,因为本身个人比较喜欢这些,加上之前有学过,所以说对这些就比较有兴趣”;“插花社,对养花和纸雕比较感兴趣”;“汽车社团,因为喜欢啊,不是真心喜欢谁会去成立社团”;兴趣可以让成员有很多共同话题还能交到朋友,大学生认为,不必每一年都纳新,也不必每天都要值班、搞活动,更不必社团之间相互竞争为了争夺什么荣誉,“我们只是因为相同的爱好、相似的性情而相聚在一起,仅此而已”。根据兴趣创办社团,必须是大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自己对于这个社团创办已经有充分的自信,相信具备相应的能力、兴趣和条件来开展相关的活动。

2.追求快乐

有的大学生认为,要让自己过得快乐,而不是成天紧张度过。如有大学生说,“成立一个令自己愉快的社团,不管一天中有多劳累的事情,只要一想到这个社团、一进入到这个社团就会使你开心,它会是使你放松身心的一个地方,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的地方”。“(创办)登山社,大家一起爬山,一起锻炼,一起说说笑笑,吃吃喝喝”;“摄影社团,可以拍很多好看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陶艺社团,因为我觉得可以做一个陶瓷杯的感觉不错”;“影视鉴赏社,一起分享好看的电影,一起鉴赏,放松心情”。当然这种快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同心态的大学生对快乐的感受具有很大的差异。

3.需要至上

有的大学生认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成立什么样的社团。例如“创办一个互相帮助、交友的社团,这样的话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又如创办一个电竞社团,“第一肯定是因为喜欢电竞,而且这种社团就比较少,现在电竞行业发展比较快,就能满足很多当代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需要”;“成立一个减肥协会,因为感觉这个是比较被大家喜欢的,一起约着减肥,因为在大学里面就有肥胖的烦恼”;“旅游社,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宽自己的眼界”;“甜点的社团,可以用绿色少脂的材料制作甜点,研究新做法呀,举办一个新品发布会,让大家来品尝给建议,再把改良的新品拿去推销,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可以推销到什么企业或者蛋糕房等,成功的组可以获得奖励”;“我会成立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社团,比如心理测量的社团,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民族院校大学生还有独特的需要,如“成立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社团,因为想把我们民族的东西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成立一个学藏语、维语的(社团),因为我们学校很多藏族、维(吾尔)族同学,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

当然也有大学生对创办社团无底线意识。例如,“成立一个想干啥就干啥的,没有限制的社团,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创办“游戏社,可以集中打游戏,提高游戏技能,没有人打扰”。或者追求一些神秘的东西,“玄学社团,因为我对那些玄玄乎乎的东西比较有兴趣,我自己就有看过关于道教、基督教,还有佛教,还有周易,那些书我基本还算看过”。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时也应提醒学校管理者需要警惕这些动向。

四、建议

根据本次访谈调查结果,结合有关高校社团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建议。

(一)及时调研大学生参加社团动因

本研究对119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比例较高(65.5%),但没有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也占相当大的比例(34.5%)。高校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而且是自愿参加的,没有强制性,这样看来,有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社团。这一情况值得社团举办者和学校管理者思考。与林燕[8]对社团满意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相符的。占25.8%的人是在宿舍度过业余时间的,而在那些未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中,仍有61.0%的人想过参加社团。

因此高校需要及时调研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因,及时调整社团的布局,调整纳新的策略,使更多的大学生从外围走向前台,从观望走向参与。高校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还要熟悉本校校情、学情,给社团的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已经设置的社团要做好社团的宣传工作。很多大一学生对社团的理解是从学长、老乡那里获得的,认为只要履行报名程序就可以了,至于要不要参加社团活动、参加活动的质量等都不曾认真考虑。因而需要社团组织者、举办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让即将加入社团的大学生感受到社团及其活动的吸引力。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对社团及其活动的期待

从访谈结果可知,多数大学生参加的是一到两个社团。不管是已经加入还是未加入社团的大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期望。高校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大学生兴趣多元化等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对社团及其活动的期望也是多元的。因此需要通过调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期望值,以此来调整社团的设置及其活动的开展。从设置社团的期待、创办社团的愿望等方面可知,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促进成长的认知既有浪漫的一面,也存在着疑惑和误区,需要管理层更多地引导。一是要准确了解大学生真正的诉求,是简单的想法还是积聚已久的愿望。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层的诉求表达所蒙蔽,例如所谓的设置“电竞社”实质上是玩游戏,即脱离纪律约束无限制地去玩,这种诉求就是非常不合理的。三是要动态地把握大学生的期望。对于各民族大学生来说,寻找归属感是努力向学的动力[9]。不同时期的诉求名称可能相似,但内容有很大差异。大学生期待社团活动内涵丰富,在开学初和毕业前这一诉求就存在很大差异。

(三)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既要满足需求,也要追求真善美

从访谈可知,有极少部分大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追求单纯的快乐,玩得越开心越好。例如设置睡觉协会或者比较自由的协会,这种快乐至上的需要可以理解,是压力释放的自然反应,但绝不是青年人应有的追求目标。有的追求神秘、玄学,或者将神秘隐藏在所谓的“周易社团”中,或者创办研究全世界妖怪和神仙的社团,其中有的大学生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引导,将眼看着他们误入歧途。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或者社团管理层,需要及时注意这一动向。引导大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要追求向上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

在2020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指导教师,突出分类指导,支持有序发展”[10]。这一《意见》同时提出了对学校领导的要求,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进社团,深入一线联系学生,可见对社团工作的重视。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文件,明确了组织建设、活动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条款和内容,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生社团进行调研,为解决社团管理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11]。因此,只要管理部门做到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就能引导高校社团进入期望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