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县苏河—千斤河钼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时间:2024-08-31

杨继兵, 王晓黎, 张素超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河南 郑州450016)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秦岭褶皱系之桐柏—大别山褶皱带的东段,矿区位于1∶50000(周党幅、千斤河棚幅和泼河幅)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千斤河棚图幅西部,该图幅区内有色-贵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丰富。周边已探明且正在开采的钼矿有千鹅冲钼矿、大银尖钼多金属矿等,出露地层有太古宇大别岩群变质表壳岩(msr)、中元古界浒湾岩组(Pt2+3h)、震旦系-下奥陶统肖家庙区内岩浆活动发育,岩组(Z-O1x)、古生界定远组(Pz1-2d)、泥盆系南湾组(Dn)及第四系(Q)等。构造形式主要为近东西向区域韧性剪切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2 矿区地质背景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太古宇大别岩群变质表壳岩、中元古界浒湾岩组、震旦系-奥陶系下统肖家庙岩组和第四系。中元古界浒湾岩组地层为矿区含矿层位,主要岩性为眼球状白云钾(二)长片麻岩,灰色、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2.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有褶皱、断层和韧性剪切带。

褶皱主要表现为地层为单斜构造,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向,片麻理产状倾向北,倾角60°~70°。

断层主要表现为呈北西向展布,全长约1.6 km,断裂带宽仅2~5 m。断裂切割浒湾岩组与田铺序列第四单元钾长花岗质片麻岩,产状220°∠68°。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充填其中,石英脉破碎,岩石具褐铁矿化、硅化,断面清晰。角砾成分与围岩岩性一致,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硅质胶结,褐铁矿化明显,并有宽10~20 cm的石英脉充填其间。

韧性剪切带主要表现为:(1)白洼韧性剪切带:总体走向北西-南东,沿带发育的构造岩呈宽度不等的带状,最窄30 m,最宽800 m。剪切带中糜棱面理总体向北东缓倾,倾角20°~40°。总体上看,西段倾角较缓,倾角20°~40°。东段倾角较陡,倾角40°~70°。剪切带主要由一套长英质变晶糜棱岩、云英质构造片岩组成;(2)八里畈韧性剪切带:总体倾向北北东10°~30°,倾角45°~70°。拉伸线理侧伏方向一般在NE20°~50°,侧伏角25°~60°,带内表现为一套宽75~925 m的长英质糜棱岩、云英质构造片岩、花岗质糜棱岩带。

2.3 岩浆岩

区内出露岩浆岩有田铺序列花岗质片麻岩、白垩世烧香尖二长花岗岩、古生代四面山含榴混合花岗岩、元古代片麻状辉长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分布在区北西部的彭楼及南部红柳村地段,成群(带)密集分布。红柳村矿带内矿体受北东东向断层控制,矿体产状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矿体走向55°~88°,倾角65°~85°。彭楼矿带内矿体为隐伏矿体,矿体产状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矿体走向45°~65°,倾角一般36°左右。主要钼矿体的特征如下:

7号矿体位于刘畈矿区彭楼村西,为隐伏矿体,矿体呈脉状,呈灰白色和灰色,矿体赋存围岩为斜长角闪片岩,规模属中小型矿体。走向上控制长约520 m,倾向上控制斜深约350 m,矿体埋深为42~236 m,矿体赋存标高为75~135 m,矿体平均厚度10.79 m,产状330°∠36°。

15号矿体位于红柳村矿区后冲村南,处于CH09化探综合异常的南部、M5物探磁异常的南东部,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颜色呈褐红色~褐黄色~灰白色,产于四面山混合花岗岩内。走向上控制约410 m,倾向上控制约340 m,矿体埋深为0~298 m,矿体赋存标高为227~278 m,矿体平均厚度6.95 m,产状147°∠62°。

18号矿体位于红柳村矿区后冲村南,处于CH09化探综合异常的南部、M5物探磁异常的南东部,矿体形态呈脉状,呈褐红色~褐黄色~灰白色。矿体走向上控制约420 m,倾向上控制约360 m,埋深为0~312 m,矿体赋存标高为220~-60 m,矿体平均厚度10.20 m,产状147°∠62°。

K26号矿体位于红柳冲矿区后冲村南,处于CH09化探综合异常的南部、M5物探磁异常的南东部,矿体形态呈脉状,呈褐红色~褐黄色~灰白色,产于四面山混合花岗岩内。走向上控制约410 m,倾向上控制约515 m,埋深为0~510 m,矿体赋存标高为241~-255 m,矿体平均厚度3.55 m,产状147°∠62°。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次为黄铁矿,其次为极少量黄铜矿、磁铁矿等。金属矿物等一般以自形晶片状、自形-半自形晶粒状、他形晶粒状单晶或集合体呈星散浸染状分布在脉石中。

脉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其次为云母、萤石、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石榴子石、磷灰石等。

3.2.2 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型-半自型粒状结构,叶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常聚积呈架状结构等。

矿石呈条带状、块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构造。矿石内部辉钼矿、黄铁矿与脉石矿物彼此相镶嵌构成。

3.3 矿体围岩和蚀变

钼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围岩为眼球状混合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或斜长角闪片麻岩,矿体走向与地层走向交角较大,局部近于直交,因此矿体顶底、板围岩变化较大。矿体顶底板围岩中常见黄铁矿化、钾长石化及硅化,次为绿泥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是硅化、钾长石化。

围岩蚀变有碳酸盐化、退化蚀变(包括透闪石-阳起石化、金云母化、滑石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硅化、钾长石化和(铁锰)碳酸盐化。

4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4.1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从现有的资料看,本矿区的矿体赋存于-255~241 m标高之间,钼矿体呈厚度较大的似层状、脉状分布。分枝尖灭明显和内部结构较复杂地段多位于工业矿体的边部,即矿化减弱部位,也即低品位矿体的赋存部位。低品位矿以分枝尖灭形式尖灭于围岩中,矿区的矿体沿倾向向北倾斜。

矿石品位的空间变化规律:从剖面矿体的厚度及平均品位看,化探异常中心是矿区矿化的中心;矿体品位自中间向两端明显有逐渐变贫的规律。总体上看,钼矿化强度在平面上表现为中北部强、边部弱的特点。

矿石品位与岩性的关系:钼矿主要受裂隙控制,主要产于石英细脉的两侧及石英细脉内,与围岩的关系不太大。

4.2 主要控矿因素

(1)构造的控矿作用:受桐柏—商城断裂影响,预查区内构造破碎带较发育,走向主要有近南北向、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等多组,是成矿、导矿和容矿构造,有利于矿床的形成,地表所发现的矿(化)体均受控于这些构造。

(2)岩浆岩的控矿作用:区内岩浆岩发育,分布广泛,主要为早白垩世烧香尖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新县二长花岗岩,是区内主要侵入岩体,是主要成矿母岩,蚀变二长花岗岩矿(化)体产于其中。早白垩世烧香尖岩体、早白垩世新县岩体与矿化形成关系密切,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矿物质来源,直接参与成矿活动。

4.3 找矿标志

根据地质特征、化探异常和围岩蚀变情况,总结找矿标志如下:(1)土壤化探钼异常是区内最重要的找矿标志;(2)(构造)蚀变带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3)钾长石化、硅化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