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仁富,朱旭光,黄绍明,刘印龙,胡军全,黄硕,熊川川
(赣州市立医院泌尿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小儿期常见且多发性泌尿系统疾病,又称鞘状突未闭,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精索内形成囊性肿块,若未及时治疗,通常会造成患儿睾丸发育不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既往临床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常采取鞘膜切除术,然而术后病情易反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1]。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能有效降低患儿术后复发风险,但杨国鹏等[2-3]研究显示,传统术式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及恢复较缓慢等问题,对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治疗仍有明显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小儿鞘膜积液的病理机制、致病因素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手术方式也得到相应改进。研究发现,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方面相对于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更容易取得理想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至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且明确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的8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年龄14 个月~6 岁,平均(3.81±1.20)岁;左侧23例,右侧17例。观察组年龄15 个月~6 岁,平均(3.73±1.08)岁;左侧 21 例,右侧19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术前均行彩超扫查并确诊,阴囊存在囊性肿块;年龄4 个月~6 岁;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隐睾、嵌顿疝等问疾病;存在活动性感染;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患儿手术体位选择平卧位,经静脉复合麻醉后,于腹股沟上方入路做一3.0~4.0 cm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精索,于精索内侧找到鞘状突并横断,将鞘状突近端往内环口游离,见腹膜外脂肪后予以结扎并缝合,远端鞘状突予以保留,完成后常规缝闭切口。
观察组在确诊后采用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治疗,经静脉全身麻醉后,协助患儿取平卧体位,并做好消毒、铺单等常规工作。于患侧腹股沟外环做小切口,将该处顺皮纹横向切开,做一1.0~1.5 cm 的小切口,逐层剥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在腹股沟外环口找到精索并用无损伤手术钳钳夹至切口位置,于精索内上方找到鞘状突并横断,将鞘状突近端往内环口游离,见腹膜外脂肪后予以结扎并缝合,远端鞘状突予以保留;术毕将睾丸复位,并按常规标准使用可吸收线对切口进行皮内缝合。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手术并发症:包括阴囊肿胀、切口感染及神经受损。③复发:随访8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手术时间(min)15.47±2.38 32.79±7.82 13.400<0.001切口长度(cm)1.15±0.38 3.52±0.49 24.172<0.001术中出血量(ml)1.38±0.46 2.13±1.02 4.239<0.001术后疼痛时间(d)1.13±0.42 2.02±0.68 7.042<0.001住院时间(d)2.13±0.52 2.59±0.61 3.629<0.001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8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1 例,复发率为2.50%;对照组复发2 例,复发率为5.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鞘状突管是从腹股沟管延伸至阴囊处的一突起物,通常形成于胚胎早期。正常情况下,鞘状突管形成后会将精索与睾丸大范围覆盖,并在胎儿娩出前后逐步闭合,将睾丸固有鞘膜腔与腹腔隔断;若鞘状突管闭合不良,睾丸鞘膜腔在某种程度上与腹腔相通,腹腔内液体则可倒流进入鞘膜腔,形成鞘膜积液[5]。按照发病部位划分,鞘膜积液一般分为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精索+睾丸鞘膜积液及交通性鞘膜积液四种类型。据临床学者观察,大多数小儿鞘膜积液在1 岁内有自行愈合的可能,一般不主张手术处理,仅约11%的患儿无法自愈,或由于伴睾丸扭转、嵌顿疝等情况而需要手术治疗[6-7]。
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方法较多,以往临床多采用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也有采用经内环口或阴囊高位结扎[8-10]。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虽有确切的处理效果,但易遗留切口瘢痕,影响局部美观;同时,手术会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功能造成一定损害,术后仍不可避免有嵌顿疝形成的可能[11],部分髂腹下神经、腹股沟神经受损者,还可影响睾丸发育,导致其成人后生育能力下降[12]。基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采取小切口操作,以减少各种损伤,提高手术的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是处理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采取该术式治疗的优点包括:①创伤小,切口长度为1.0~1.5 cm,能避免遗留明显的瘢痕,保证美观性;②手术做小切口,术中仅需剥离较少的组织,能更好地控制出血;③不破坏腹股沟管,能尽可能地保留腹股沟管的完整性,避免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此外,小儿的腹股沟管较为短直,且有良好的组织弹性,在该处操作还便于将鞘膜囊自外环口拉出,可确保髂腹下与腹股沟神经的完整性,进而保障患儿成人后的生育功能。王彩军等[13]研究结果显示,112 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经该术式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解剖清晰,未出现精索血管以及输精管受损的问题。刘旭东等[14]研究结果显示,经腹股沟入路手术用时更短、并发症更少,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以往多项研究观点均相似[15-16];说明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效果及安全性均较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更具有优势。本研究中1 例患儿复发,可能是术中未妥善处理鞘状突管导致的。为保障手术成功、减少复发,笔者建议先准确定位和显露精索,再由熟悉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医师操作,鞘状突管通常贴近精索前内侧,按此步骤一般能及时找到鞘状突管;另外,大龄患儿行腹股沟外环切口时,由于不易结扎至内环口,术后也较易复发,故应严格把握腹股沟外环切口的适应证,手术对象年龄尽量<6周岁。
综上所述,经腹股沟外环小切口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疗效显著,具有手术用时短、出血少、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及不易复发等优势,且安全性高于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可作为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推荐手术方式并推广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