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延退”后的康养蓝图

时间:2024-04-23

延迟退休政策颁布后,不少人提出顾虑:“退休时间延长了,会否影响退休后的养老生活?”“如何在延迟退休后更有质量地享受退休生活?”由此,康养作为一种理想的退休生活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什么是康养?延迟退休后有哪些不错的康养模式可供选择?本期策划邀请长期钻研养老问题的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胡安安,请其为大家延迟退休后的康养生活出谋划策。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占比高,规模大。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大于美日德法英韩6个主要经济体之和。二是老年人口增速快。较之2010年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4.6个百分点。参考国际标准,中国已快速进入轻度老龄化阶段。三是养老压力与需求同步增大。老年人口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在11年间上升7.8个百分点,达到19.7%,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体的传统养老模式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康养产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被视为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幸福老龄化的主要路径。简单地说,康养产业是健康养生与健康养老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涵盖养老、养生、医疗健康、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产业范围广阔,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基础民生事业。

从宏观战略角度来看,康养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指出重视老年人群体、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最佳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命题。

从微观政策角度来看,推动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文件不断出台。2016年以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等重要文件相继发布,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也在加速落地,康养产业发展日益规范。作为新时期经济“朝阳产业群”的典型代表,康养产业并不是传统养老产业的简单升级,而是整合文化、旅游、医药、疗养等传统涉老行业,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驱动的全新产业,是一种从“0到1”的创新突破,是国家“大健康”核心理念的具体实践。

首先,可以和大家聊聊旅居养老。当代老年群体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需品转向医养与精神层面的慰藉,旅居养老可以有效契合上述新需求,弥补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国内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更侧重物质形式,在满足老年群体心理、精神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选择旅居养老活动的老年人可以在旅居地参与各类社交文化活动,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龄人交流,这种开阔眼界、丰富内心的活动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層面需求,特别适合身体状况良好、拥有一定经济能力与消费意愿的老年群体。同时,老年人选择的旅居地一般为气候良好、自然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旅游目的地,为他们养生、疗养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最大程度地消除原居住地对老年人身体带来的倦怠影响,特别利于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社区养老互助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共同构成了国内比较主流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以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为依托,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各类服务。社区养老互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要素,让老年人既不必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又能够得到有保障的服务与支持。

与其他形式相比,社区养老互助具备多方面的优势。

第一,社区养老整合了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生活照护,“养、医、护”三大模块协同整合于生活环境中,兼顾了专业服务和日常生活,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能够较为综合、完整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第二,社区养老能够较好地支持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发展。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刚退休中断职业生涯的“低龄老年人”来说,除了医疗服务、日常生活等常规照料外,精神慰藉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养老过程中,老年人能够与自己的家庭成员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同时保留其他的一些社会关系,如与熟悉的邻里交往、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此外,专业的心理安慰服务还能为老年人提供压力疏导渠道,尤其能够帮助社区内独居、丧偶老年人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三,社区养老互助还起到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衔接载体的作用。健康状况良好、生活能够自理的“低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老年人”则更需要专业的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互助可以为健康状况衰减、难以完全自理但尚未需要彻底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提供日常照料,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享有各项养老服务,为老人生活模式的转变提供缓冲。

目前,社区养老互助在国内养老体系中只占约7%的份额,在政策的引导与鼓励下,这一养老形式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

满足老年人心理、精神方面的需求

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会给涉老服务相关产业带来系统性影响。具体到康养产业,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相关管理部门、从业机构和服务人员需要未雨绸缪,有所准备。

第一,老年康养消费者人群规模缩减。延迟退休政策一旦落地,大量原本将要退休养老的“低龄老年人”将继续参与劳动工作,从而极大削减康养产业的老年消费者人群基数。

第二,康养、医疗相关要求提升。延迟退休将大量“低龄老年人”留在劳动力市场,对医疗相关配套的要求会明显提升。同时,一部分“高龄老年人”原本可由退休子女照料,但也将面临子女延迟退休、无法全天候照料的问题,从而更有可能选择康养产业的服务。由此,延迟退休政策将提高康养产业的老年消费者人均年龄、增加老年康养用户中“高龄老年人”的比例。这部分“高龄老年人”通常有各类慢性病症,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数量更多、专业性更强的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第三,老年群体康养消费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延迟退休政策一旦落地,一方面整体上的人口抚养比会降低,个体将有更长的工作年限来进行养老资金积累,在退休后有更加充裕的康养消费预算;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政策与国家养老资金的压力平衡直接相关,老年群体难以准确预测能够领取到的具体养老金数额,消费偏好倾向于保守。综合来看,延迟退休政策推出后,养老人群的资金预算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康养产业很难在短期内准确评估出老年群體的康养消费能力。

第四,商业养老金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内养老金来源构成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来自社保基金;第二支柱包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金。截至2019年底,第一、二支柱总计占国内养老金结存金额的99.9%,第三支柱功能严重缺位。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和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多,将给第一、二支柱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在此背景下,商业养老金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金融产品将对养老产业、康养产业产生更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不少政策鼓励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

第五,对国内各地区综合发展产生影响。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源于就业市场,延迟退休可能会对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延迟退休政策直接与就业岗位数量挂钩,会对人群的迁移决策、迁移年龄产生影响,转变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趋势,进而体现在地区人口结构上,改变了相应地区老年康养产业的潜在消费者规模与构成。上述变化还会受到各地社保、户口等政策的影响,因此需要有关各方展开详细的数据分析与模拟。

(感谢庞晋元、李程程对本文的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