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腹腔镜阻断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许玲

子宫肌瘤疾病是中年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未育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性生活失调影响子宫健康、抑郁女性多发子宫肌瘤等这几类女性为高危发病人群[1]。随着如今医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的众多治疗方法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具有恢复效率快,创伤小,以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成为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佳治疗办法[2]。但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手术时,存在着术中出血量大、残腔缝合困难,以及术后复发等危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为了使治疗效果有效提升,有研究学者使用腹腔镜下阻断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本院尝试将这一方法引入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49岁,平均年龄(36.91±3.04)岁,肌瘤直径 2~11 cm,平均肌瘤直径(6.34±1.03)cm,其中有单发22例,多发2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9~48岁,平均年龄(36.34±3.17)岁,肌瘤直径3~10 cm,平均肌瘤直径(6.37±1.28)cm,其中有单发21例,多发24例。排除标准:月经闭塞者、肌瘤数目大于5个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器官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所有患者经过医院临床专家的诊断,确诊全部患有子宫肌瘤,且其于家属均同意并签署就医协议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首先严格探查患者的子宫肌瘤数量、大小,以及盆腔脏器,在子宫肌瘤较为突出处设置切口,长度约为2/3左右。运用电刀将子宫肌瘤左上、右下斜切口开在患者的前臂、后壁子宫肌瘤处,从而确保术中能够钝性切除肌瘤组织。此外,使用电凝对创面出血点进行止血,缝合瘤腔,粉碎较大的子宫肌瘤后取出。用可吸收缝合线逐层关闭手术切口,不留死腔,仔细对腹腔进行冲洗后关闭穿刺孔。

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置入、子宫肌瘤切除、结束手术步骤方法同对照组。子宫动脉阻断方法如下:选择子宫峡部水平位置剪开韧带后叶、分离宫颈周围结缔组织,盆壁、骨盆漏斗韧带三角区腹膜,将其进行向下、外进分离,充分暴露患者的内动脉前支。选取双极电凝、电灼子宫动脉。并用相同方法进行对侧动脉的处理。术中注意保护输尿管不被误伤[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效果情况,具体包括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01.36±27.61)min,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7.31±2.03)d、术中出血量(85.74±18.64)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x±s)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产生主要是因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导致的,其中存在着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根据其生长位置不同进行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等。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排尿、排便困难等均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往,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是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虽然腹腔镜技术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单独使用其进行切除子宫肌瘤,容易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并且,止血不当还有可能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现象,以及该手术的术后复发率较高[5]。这说明了这一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资料显示,使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提升[6]。

经过数据研究,对照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3.64±34.27)min、(9.01±3.58)d、(172.68±28.42)ml,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1.36±27.61)min、(7.31±2.03)d、(85.74±18.64)ml,两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子宫肌瘤切除术能够将患者的左右子宫动脉血液供应进行抑制,其中子宫动脉上行支作为宫体部的供应主血管,将上行支阻断后,能够将宫体供血阻碍,这样,在术中就能有效的将出血量降低,进而让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可见,从而让手术的开展更加顺利。阻碍宫体供血后,能够使宫体侧支循环子宫足够供血得到确保,进而也有利于避免子宫因缺血坏死的发生[7]。该手术的安全性也较好,能够有效确保子宫术后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受到任何影响。另外,对患者子宫动脉使用腹腔镜下双极电凝电灼,能够使出血量有效降低,从而让肌瘤缺乏血液得以避免,进而将其增值进行限制,这样,能够将肌瘤的再次复发进行抑制。而且,经过研究表明,电凝的损伤程度较小,对于子宫切口的缝合较为简便,以及缩短手术时间[8]。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阻断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切除术,尽管手术步骤稍多,手术时间略长,但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

[1] 沈杨,许茜,徐洁,等.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3):189-193.

[2] 姚旭阳.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1):74-75.

[3] 陈静.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25(1):35.

[4] 蒋琼,张梅.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10):987.

[5] 李汉平,王小英.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在子宫肌瘤挖除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7):68-69.

[6] 梁珍萍,胡玉玲.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新进展[J].当代医学,2015,21(15):10-12.

[7] 沈晶.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4):44.

[8] 黄海伟,谢虹,陈丽娟.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主干阻断联合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765-7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