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诊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电击复律抢救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4-08-31

陈芳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湖南 衡阳 421900)

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病情发生对于患者健康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急性发作时期没有及时治疗,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而心律失常发生后及时治疗是关键所在,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但是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额外身体负荷,同时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并不建议大量使用药物干预。电击复律则是近年来临床中应用的一种抢救方法,相关研究曾指出,其对于急诊心律失常的干预效果较好,即表现在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干预,同时不会引起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电击复律的确具有一定优势,本次我们则积极展开研究,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40例急诊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电击复律抢救,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收治;40例患者中女18例、男22例,患者年龄28.5~70.5岁,平均年龄(49.35±2.13)岁,将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在外,同时将存在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者排除,防止其对于本次研究的客观评价产生影响。本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针对40例急诊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电击复律抢救,电击复律首先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在仰卧位,医护人员可协同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床板建议选择硬质。此时对患者积极展开心电监护,并对患者进行麻醉干预,麻醉可以选用15 mg左右的安定进行给予,建议以静脉推注方法用药,药物给予速度5 mg每分钟为宜[1];麻醉完成后持续观察患者情况,如果患者的麻醉见效,即睫毛反应消失即可对患者展开干预。将两个电极分别放置于患者的心尖区和胸骨右侧的第二个肋骨间,此后将电源打开[2];初始使用过程放电、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0~100焦,室性心动过速其形态和节律规则100焦除颤的效果较好,则对患者进行同步电复律,如果患者心跳骤停则进行非同步电复律,一般建议200焦即可,最大增加不超过300焦,5分钟以内完成复律且复律的次数应该在3次以内,治疗后持续观察患者情况[3]。

1.3 观察指标 如果患者经过点击复律情况得到改善,无休克或死亡的现象则视为抢救成功,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仍然出现抽搐、心肌梗死或直接死亡,则视为治疗失败,统计患者治疗后情况,同时针对患者治疗次数以及恢复时间等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经过治疗,1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患者除颤操作次数最多为3次,点击复律最长用时为5 min,后针对其中10例患者给予气管插管通气;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针对于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病情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岌岌可危,因此一旦发病应该及时对患者采用有效方法进行干预。临床在针对心律失常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是药物使用剂量如果较小可能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而较大药物的使用剂量,可能会降低患者的耐受性,此时合并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恢复以及治疗效果的体现[4]。而随着我国经济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中直接受益,表现为经济实力增强且生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发生相关疾病后,对于临床干预的效果往往抱有较高的期许,在该问题上常规治疗方法就很难再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总结发现电击复律在近年来临床中得到了一定使用,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强脉冲电流对患者的胸壁或心肌进行电击,但是其所用频率和额定功率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患者的心肌不同部位均在同一时间内消除电极,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则得到纠正[5]。而且电击复律不会对患者产生类似于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即不经过患者的身体代谢,但电击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皮肤灼伤等情况,可喜之处在于其情况往往不甚明显,因此不会对患者产生过分的消极影响[6]。本研究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有10例患者呼吸出现异常,为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恢复,我们选择气管插管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辅助通气,此后患者情况得到改善,并未再次出现恶化的现象。

关于心肺复苏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版本曾经对于心肺复苏的时间进行过限制,一般要求针对患者生命进行支持除颤时间应该在3 min之内完成[7]。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经过治疗,16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成功率为62.5%,患者除颤操作次数最多为3次,点击复律最长用时为5 min。而本次我们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多数患者在3 min之内已经顺利完成了治疗,说明电击复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基于本次通过电击复律对患者产生的治疗效果证明,电击复律的优势体现在对于患者的抢救方法相对简单,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抢救效果,在治疗后很少引起患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情况,因此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相比较常规的用药治疗而言,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结合本次治疗效果,我们则建议可以对患者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给予,但是如果药物作用不佳,则应该及时考虑对患者进行电击复律抢救,以期及时帮助患者得到有效恢复[8]。

综上所述,电击复律抢救急诊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抢救效果,且不会引起患者出现过分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治疗具有安全性,故值得临床借鉴,以期在治疗后减少患者出现死亡等恶性事件的可能,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打开绿色通道,使得患者能够及时在有效干预下得到恢复。

[1] 何益平,郭航远,彭放.心室电风暴16例临床救治分析及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59-562.

[2] 段志兰.恶性心律失常36例临床急救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78-80.

[3] 梁明,陈星,丛云峰.6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5):52-53.

[4] 田颖慧,刘华清,胡静.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抢救现状与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7):2331-2332.

[5] 龚静.自拟缓率汤治疗老年窦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13):150-151.

[6] 朱春丽.静注胺碘酮后电复律转复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1例报道[J].当代医学,2014,20(36):71-72.

[7] 冯庚.心肺复苏时的电击除颤要点(上)[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3):226-227.

[8] 冯庚.心肺复苏时的电击除颤要点(下)[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4):298-3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