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耳鸣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

时间:2024-08-31

李纪辉,磨宾宇,冯海燕,朱汉平,陈美球,韦玉梅

耳鸣最早起源于拉丁词中的“tinnere”,最初的意思是耳部存在响铃般的声音,是指患者在没有受到外界的刺激,但存在时对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耳鸣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大多数的耳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等均可导致耳鸣。耳鸣目前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基本是由于患者过度的抑郁、焦虑以及烦躁,对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行为,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耳鸣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升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耳鸣的患病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期开展耳鸣流行病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耳鸣患病率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全世界患过耳鸣症状的人在17%左右,绝大多数的患者认为耳鸣是很轻微的一种症状,并不会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2]。所以耳鸣一直被人们当做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全世界仅仅有4%的患者会受到耳鸣的困扰,具体表现为失眠、精神紧张、烦躁、多疑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对耳鸣的患病率研究如下:①美国耳鸣患病率:Nondahl等[3]对48~92岁的听力损失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年龄段人群耳鸣的发病率在8.2%左右。②欧洲耳鸣患病率:在欧洲国家,10.1%的成年人具有耳鸣患病率,其中表现为中度耳鸣的占2.8%、重度耳鸣的占1.6%、耳鸣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的占0.5%。Dawes等[4]对英国40~69岁的听力受损的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耳鸣的患病率在16.9%。③亚洲耳鸣患病率:据调查显示:在亚洲国家,耳鸣的患病率高达18.6%,其中45~79岁成年人耳鸣的患病率在11.9%[5]。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耳鸣流行病学研究,但是就当前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有10%的人有过耳鸣的体验,其中进行求医治疗的仅仅5%,2%的患者工作、睡眠、生活以及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有0.5%的患者由于耳鸣导致残疾。

2 流行特征

①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特征:60岁以上的人群,耳鸣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并且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加,耳鸣的患病率会不断的升高。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听觉系统会不断的老化,局部微循环出现了障碍,耳内的血管壁出现了硬化。并且老年患者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接触噪音的时间越长,或者老人独处的时间越长,心理的负性情绪就会越多,发生耳鸣的概率就会越高[6]。所以应该关注老年人群的心理问题,最大程度的给予老年人群关心和照顾,最大限度的消除老年患者心中焦虑、紧张、不安、多疑等负性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耳鸣的发生率[7]。②不同性别的流行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耳鸣,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女性发生耳鸣的概率占到了男性的1.27倍。其原因主要是女性在社会中,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担负着抚养孩子等一系列家庭义务,心理负担以及压力相对较重,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多愁善感的情绪,心理更脆弱,这就导致女性耳鸣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男性[8]。③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流行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耳鸣患病率显著较高。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人们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噪音严重,并且空气污染严重,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均承担者较大的生活压力,精神负担较重,各种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率极高,导致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较高[9]。

3 危险因素

Hoffman等[10]认为耳鸣的确定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听神经瘤、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耳硬化症、梅尼埃病、噪音暴露、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头颈部创伤、耳部感染、药物(化疗药物、髓袢利尿剂、心脏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止痛剂)、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年龄。耳鸣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抑郁、焦虑、吸烟、饮酒、肥胖。

(1)肥胖、超重:肥胖、超重是大多数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肥胖与耳鸣之间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肥胖的患者一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相对较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耳鸣症状。肥胖的人基本都存在一些自卑等负性心理,对自己不自信,不善于与人交流,严重者还会出现自闭现象,长期下去,耳鸣的发生率就大大增加[11]。

(2)吸烟、饮酒:吸烟会导致许多肺部疾病,同时也有耳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增加血液的浓度,导致耳内的供血不足,极易发生一系列耳部病变,进而出现耳鸣[12]。酒精本身就属于耳毒性的因素,过度的饮酒,极易造成耳鸣。酒精会对人体的咽喉部、口腔部的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饮酒的人容易患上咽炎,极易导致咽鼓管出现阻塞,进而出现耳鸣症状,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如果患者长期处在炎症状态下,出现卡他性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进而出现中耳积液,导致患者出现堵塞感以及耳鸣症状。长期饮酒的患者,还会出现慢性酒精中毒,造成患者的听力器官不断的衰竭,长期发展下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或者治疗措施不恰当,患者极易出现神经性耳聋,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均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心理因素:耳鸣与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心理因素中的焦虑与抑郁是耳鸣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即便是耳鸣症状较轻的患者,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耳鸣与抑郁、焦虑等情绪是相互伴随的,是一种因果关系,长期下去,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治疗,极易发展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会增加耳鸣的发生率,耳鸣的患者也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耳鸣的患者一般情绪比较低落,极易产生妄想以及幻觉等一系列精神症状,抑郁症状较为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等行为。

(4)遗传因素:耳鸣的危险因素极有可能深入到基因,导致下一代出现耳鸣的概率大大增加,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严重负担和心理压力。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先天性耳鸣患者的发病率高达50%,其中占遗传因素的高达80%,因为绝大多数的常染色体是隐性遗传,在正常的群体中,近亲结婚的仅仅占到了2%,但是在遗传性耳鸣中,有70%的患者均是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后代基本都是遗传性耳鸣的携带者,由此可知,近亲结婚也是耳鸣的一个危险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3]。

(5)其他因素:生活噪音、二手烟暴露、家庭收入低等均是慢性耳鸣的危险因素。其次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2以及维生素A也是耳鸣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发生耳鸣的可能性更大。同时长时间、高频率的使用手机、经常戴耳机、经常熬夜、经常打电话、睡眠质量不佳、有听力下降史、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环境噪音较大、有颈椎病史、每日都饮浓茶、每天饮用咖啡、容易生气、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发生耳鸣的概率也大大增加[14]。

4 结束语

耳鸣是一种非常令人烦恼的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虽然对耳鸣的患病率展开了研究,但是仅仅局限于中部以及北部等省份,西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缺乏一定的研究。耳鸣的危险因素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因素、职业、城乡、性别以及年龄等,对于肥胖、高血压、吸烟、饮酒、遗传等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当前对于耳鸣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所以应该加强对耳鸣危险因素的研究,为后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董玥晖,庞宇峰.原发性耳鸣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5):53-54.

[2] 田如如,孙建军.年龄与患病率差异及危险因素的耳鸣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6):823-827.

[3] Nondahl DM,Cruickshanks KJ,Wiley TL,et al.Prevalence and 5-year incidence of tinnitus among older adults:the epidemiology of hearing loss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 diology,2002,13(6):323-331.

[4] Dawes P,Fortnum H,Moore DR,et al.Hearing in middle age:a population snapshot of 40 to 69-year oldsintheUnited Kingdom[J].EarandHearing,2013,35(3):e44-51.

[5] 宋攀攀,何静静,沈珊珊,等.不同阶段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5):56-60.

[6] 丁雷,王嘉玺,刘大新,等.针刺听宫穴治疗耳鸣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6):430-432.

[7] 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110-111.

[8] 欧阳绍基,姚榕威,徐学江,等.慢性中耳炎患者鼓室成形术后耳鸣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8):1068-1070.

[9] 郭平,王武庆.慢性中耳炎患者鼓室成形术后耳鸣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2):253-256.

[10] Hoffman HJ,Reed GW.Epidemiology of tinnitus[M].Snow JB.Tinnitus:theory and management.London:BC Decker,2004:16-41.

[11]梁勇,杨衬.助听器治疗耳鸣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11):828-831.

[12]范舒雅.耳鸣的病因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4):62-63.

[13]华玮,韩朝,钦苓,等.耳鸣患者院外声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2):89-91.

[14]闫波.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状况的危险因素研究[J].安徽医药,2014(8):1496-14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