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型排气法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中的应用

时间:2024-08-31

金洪燕 邱碧秀 孙德娟 曲婕

“∽”型排气法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中的应用

金洪燕 邱碧秀 孙德娟 曲婕

目的 探讨“∽”型排气法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中随机抽取采用一次性精密滤过输液器直立软袋输液10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型排气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方法,对2组患者次排气成功率、排气时间及药液滴出量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排气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气所有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排气时的药液滴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型排气法能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节省排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药液浪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精密过滤输液器;“∽”型排气方法;排气成功率;排气时间;药液滴出量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在现代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但是在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会随着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使人体不可避免地出现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安全起见,本院目前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全部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精密过滤输液器孔径小,对0.5μm以上的微粒滤除率超过90%[2],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由于精密过滤输液器的结构比较特殊,很难做到一次排气成功,使工作效率降低。近年来,在输液这项护理工作中,经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一种效果十分理想的排气方法,那就是“∽”型排气方法,具体情况见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随机抽取2015年1月~6月期间大庆市人民医院肿瘤科采用一次性精密滤过输液器直立软袋输液100例,患者年龄8~70岁,平均(58.6±5.5)岁,男53例,女

47例。根据研究的需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全部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的软袋制剂。2组患者的个人资料及使用的静脉输入药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材料:全部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带针),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液过滤膜孔径5.0μm;针头内径

0.55 mm,长20cm。过滤器的直径为30mm,厚度为7mm,呈扁圆形。

1.2 排气方法

1.2.1 在实验中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的是传统排气法,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参照了李小寒、尚少梅编写的《基础护理学》中的操作程序[3]:打开密封包装,按照常规操作程序将输液器插入输液袋,此时注意一定要先将调节器关闭之后再将输液袋挂在输液架上,将茂菲滴管倒置之后挤压滴管使输液袋内的溶液流到茂菲滴管当中,当当茂菲管内的液面达到滴管的1/2~2/3满时,快速将茂菲滴管转正,松开调节器,溶液缓慢下降,一直到将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全部排尽,再将调节器关闭,排气成功。

1.2.2 对实验组的50例患者采用的方法是本研究中的重点,即“∽”型排气法:将输液器关闭调节器常规插入输液袋,将输液袋倒挂在输液架上,挤压滴管使袋内的液体流出,当茂菲氏滴壶内的液面达到1/2~2/3满时,一手持过滤圆盘下端的输液管处(头皮针侧),使过滤圆盘方向垂直向上,另一手打开调节器并向茂菲氏滴壶滑行,使过滤圆盘至液体调节器处输液管呈“n”型,使调节器至茂菲氏滴壶处输液管呈“U”型,整个输液管连接起来即呈“∽”型,当液体即将通过过滤圆盘时,将持过滤圆盘输液管处的手抬高至茂菲滴管平面,或用调节器减慢滴速,这样液体就会缓慢的渗透过滤膜,进而使液体可以一次性充满过滤器,空气就不会滞留,于是排气一次成功。然后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处的细管路固定在流量调节器的小卡口上,二次排液时取下进行穿刺。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1次排气成功率,排气成功的判断标准:排气过程中输液器内没有空气,且过滤圆盘无气体滞留,且排出药液≤3gtt。(2)比较2组排气时间。排气时间的记录是需要用秒表来记录的,从挂输液袋开始计时,一直到完成穿刺部位的消毒后,进行2次排气结束为止的全部时间。(3)比较2组药液滴出量。每例排气时滴出的药液集中在一个干燥的无菌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吸,记录药液滴出量。

1.4 统计学方法 对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50例中全部1次性排气成功,对照组50例中一次性排气成功的有43例,成功率为86%,2组成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69,P<0.05)

2.2 2组排气时间比较 对照组平均排气时间为(83.2±15.4)s,实验组平均排气时间为(65.6±10.3)s,2组排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26,P<0.05)。

2.3 2组药液滴出量比较 实验组药液滴出量平均为(0.05±0.01)mL,对照组药液滴出量平均为(0.08±0.03)mL,2组药液滴出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820,P<0.05)。

3 讨论

由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过滤器的材质及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4],可以有效消除药液中的微粒,预防微粒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5]。但是在传统的排气方法中,液体通过过滤器较为缓慢,流经过滤器各个部分的速度也不均匀,输液管内容易积留气泡,排气难度增加,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使用传统排气法时我们虽然抬高了输液管的末端,但抬高的角度不够,加之精密过滤输液器终端滤器的截面与输液管截面相比大许多,由于重力的作用,当液体流进滤器时速度变慢,推动空气排出的力量明显减小了,于是空气便会残留在这里,又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液体小,常会浮在过滤圆盘截面的上部,上部的空气没有液体的驱动很容易残留,因此排气失败。安全量的空气是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但是只要有空气就不符合操作规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在逐渐加强,安全量的空气也会让患者和家属惊慌,出现心理压力,甚至引发医患纠纷[6]。此外,如果在初次排气失败,为了排出空气要进行再次排气就要浪费一小部分的药液[7-8],患者就会不满意,而本研究中采用的的“∽”型排气方法是根据动力学的原理,液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而且重量也重,于是液体就会流向低处,气体跑到高处,当液体通过过滤圆盘时可缓慢而均匀地与过滤膜接触,使其有充分的吸水时间,慢慢渗透,避免空气滞留,从而实现一次排气成功。通过“∽”型排气成功后立即关闭流量调节器,将头皮针处管路固定在流量调节器小卡口上,不会因为过滤圆盘液体的重量,而从头皮针处流出液体浪费药液。

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排气1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气所有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气时的药液滴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型排气法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型排气法能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节省排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药液浪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1] 杨艳秋,张春红,刘波.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262-263.

[2] 张会杰,张建平,钟小溱,等.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临床试验[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6):103-104,109.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7.

[4] 刘慈花,许宇静,陈晓彤,等.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的对比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4):348-349.

[5] 蒋勇,占盛鹤.精密过滤输液器的原理与应用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6):80-81,102.

[6] 马丽锋,胡国芬,方芳.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53.

[7] 罗先武.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07.

[8] 石欣怡,侯铁塔,李晓亮,等.控制静脉输液排气管漏液方法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3):106-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3.092

黑龙江 163316 大庆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金洪燕 邱碧秀 孙德娟曲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