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4-08-31

欧阳燕 李婷 赖慧虹 朱小丽 何菊贤 王菲 吴萍英 曾新华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欧阳燕 李婷 赖慧虹 朱小丽 何菊贤 王菲 吴萍英 曾新华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4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前190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及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后243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开展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效果确认,制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标准化流程。结果 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至活动后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护士护理科研参与意识及护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品管圈;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新生儿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留置胃管行鼻饲喂养、洗胃或胃肠减压术是最常见的技术操作,据调查,在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中,胃管居首位[1],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显著高于成人[2]。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生因胃管固定不牢发生导管脱落而导致重新插管现象,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3]。如何保证经口、经鼻留置胃管能简单、牢固的固定是护理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4]。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为了解决新生儿胃管易脱落现象,2013年成立品管圈小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分析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通过品管七大手法来解决问题[5],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活动前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3年4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90例新生儿,男108例,女82例,日龄1~28 d。其中,早产儿116例,新生儿窒息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肺炎30例,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9例。活动后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3年12月本科住院的243例新生儿,男146例,女97例,日龄1~28 d。其中,早产儿143例,新生儿窒息2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1例,新生儿肺炎28例,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9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10例。

1.2 成立品管圈小组 本院护理部开展全体护理人员的思想动员并聘请专家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科室成员以自愿报名形式,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6],品管圈成员共11人,其中辅导员1人,圈长1人,副圈长1人,圈秘1人,圈员7人。设立圈名为:“新心圈”,设立圈徽见图1。

图1 圈徽

1.3 活动步骤

1.3.1 主题选定 召开“新心圈”圈员会议,分别依据上级行政部门政策、项目的可行性、需要解决问题迫切性、护士完成能力等,按9,3,1分来进行评分,选出“新心圈”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该主题的选题理由为,(1)对患者及家属而言:减少痛苦,减轻黏膜损伤,减轻经济负担;(2)对护理人员而言:减少工作量,减少耗材支出,提高工作效率;(3)对院方而言: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院感发生率。

1.3.2 活动安排 “新心圈”活动开始于2013年5月12日,制定活动计划,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历时24周于2013年12月完成。

1.3.3 现状把握 “新心圈”小组成员为了进一步了解科室患儿留置胃管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绘制了新生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查检表。见表1。及活动前柏拉图。见图2。

表1 新生儿科患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

图2 活动前柏拉图

1.3.4 目标设定 根据品管方法目标值设定公式[5],对新生儿留置胃管脱管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现况值通过现况调查得出为74%;改善重点从柏拉图中得出为77%,圈能力通过综合评定为74%。因此,我们的目标值=74%-(74%×77%×74%)=32%,即新生儿胃管脱出率由74%降低至32%,降低幅度为42%。

1.3.5 根因分析 目标明确后圈员对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7]。附鱼骨图。见图3。

图3 新生儿胃管脱出原因鱼骨图

1.3.6 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集思广益探寻改善对策,并两两合作共同对4个对策进行详细的对策实施、进行对策效果确认。4个对策方案具体如下。

1.3.6.1 针对科室患儿胃管固定方法不规范,护士主观随意性固定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发挥圈员的临床思维能力,经过科室不断的临床实践及数据统计分析,制定统一的标准并进行全员培训。见图4、图5。

图4 新生儿胃管固定流程图

图5 胃管固定效果图

1.3.6.2 针对患儿烦躁、约束不良易拔管现象:首先了解患儿病情,针对患儿病情给予适当的约束及镇静管理如:对禁食、胃肠道疾病进行胃肠减压及喂养量不足者给予约束及采取镇静措施。无效约束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因素[8],正确有效的约束可减少患儿的自拔。制定适宜、舒适的约束带,选择正确有效的约束方式,约束带松紧适宜,每2小时观察肢体血运情况,注意肢体位置变换并做好记录。对给予鼻饲喂养者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干扰,操作、护理集中进行,促进患儿舒适。

1.3.6.3 针对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多,胶布失去粘性导致胃管脱出现象:在留置胃管前及时清理患儿口鼻腔分泌物,选择粘性好的3 M外科丝绸胶布进行胃管固定并在脸颊部使用3 M透明敷贴U形固定外露的胃管以加强固定效果[9]。

1.3.6.4 针对医务人员及进修、实习护生对胃管固定落实不规范现象:科室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尤其是新进科室人员(新护士、进修及实习生)并建立患儿胃管脱落登记本[10],登记本内容包括患儿信息、置管方法、固定是否按照流程规范落实、患儿病情评估、是否实施约束及镇静管理、拔管原因、责任人等以督查患儿胃管脱落的原因及找出相关责任人加以质控管理,以督促护士规范落实胃管的固定并为持续改进提供有力的临床资料。

1.4 通过对活动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调查,确认防范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对策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低至到活动后的32%,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05)。

表2 “品管圈”活动前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比较(n)

2.2 无形成果 通过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各项能力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项指标都有提高,特别是品管手法及工作积极性方面提高最为明显。见表3、图6。通过活动前后新生儿留置胃管脱管率的对比分析,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至活动后的32%,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具有显著成效。既节约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使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12]。其成果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表3 活动前后数据对比(无形成果)

图6 新心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

综上所述,通过QCC活动开展,使科室护理工作充满活力及创造力[13]。通过成果汇报及成果分享,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协调能力[14-15],保证了新生儿留置胃管操作流程的规范执行,降低了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了护理质量提高。今后科室仍继续投入到“QCC”活动的实践中,使得“持续推进医疗质量”这一永恒主题,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1] 许燕荣,潘开菊.重症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和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2,27:168-170.

[2] 朱洪琪,李欣.小儿外科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75-79.

[3] 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8.

[4] 陶苏红.胃管固定方法改进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2008,14(2):548-549.

[5] 刘庭芳,刘勇.中国原因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6] 王爱娣.“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品质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志,2010,27(14):73-74.

[7] 李书梅,陈璐,杨冬梅,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胃管非计划脱管与重置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071-2073.[8] 管咏梅,楼建华,罗雯懿,等.儿童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现状调查及分析[J].上海护理,2009,9(5):15-17.

[9] 李书梅,刘娜,陈璐,等.3 M丝绸胶带在早产儿经口留置胃管固定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3,10:115-116.

[10] 许翠花,张玉侠,顾莺,等.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41-243.

[11] 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2011,9(4):1089-1090.

[12] 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9-61.

[13]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14] 李年培,徐梅香.“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3,11(30):72-73.

[15] 闵丽华,曹学华,罗红,等.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2,l1(4):59-61.

3 讨论

“品管圈” 活动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11]。科室通过开展QCC活动,采用柏拉图对胃管固定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及应用鱼骨图对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根因分析,从而制定防范新生儿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有效的实施对策,通过对策实施的PDCA循环,最终制定新生儿留置胃管固定的标准化流程,达到提高新生儿留置胃管固定成功率,降低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工作目标。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activit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reducing the unplanned extract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 Methods We not on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condition of 190 cases of newborns disease unscheduled extract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before setting up the activit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fom January 2013 to April 2013, but also retrospected the condition of 243 cases of newborns disease after se tting up the activit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from May 2013 to December. We grasp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set the goal , analyzed the cause, carried out the measure for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 conf i rmed the effect and formulated fi xed standard procedure of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Results The rate of unplanned extract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decreased from 74% before activity to 32% post-activity. Difference was statically signif i cant (χ2=19.12,P<0.001). Conclusion In fact, the activit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reduce the rate of unplanned extract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improve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ng in scientif i c research and caring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nurse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dwelling gastric tub; Unplanned extraction; Newborn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98

江西 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欧阳燕李婷 赖慧虹 朱小丽 何菊贤 王菲 吴萍英 曾新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