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4-08-31

杨堃

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

杨堃

目的 分析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各2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心理护理干预;献血反应;预防

无偿献血中,单采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献血方式,其具有纯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已经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单采血小板献血时间长,献血过程较为复杂,加之精神因素等的影响,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献血反应,而献血反应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对献血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对研究组献血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献血反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6月~2015年12月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560例献血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献血一周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等药物。所有献血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按照双盲法将560例献血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80例,对照组中,男154例,女126,年龄17~46岁,平均年龄(28.7±5.1)岁;研究组中,男149例,女131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9.1±4.9)岁。对比2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献血者进行常规护理,为患者做健康体检,并向献血者普及献血知识,使献血者能够充分了解单采血小板的献血流程。采血时,挑选肘正中或贵要静脉,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表现,一旦出现异常现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2.2 研究组 实行心理护理。(1)献血前,多数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面对有着许多管路和闪烁指示灯采血仪器时,十分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担心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受到感染。对此,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献血者,并主动与献血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等存在的疑虑,并耐心予以解答,向献血者介绍采血过程中用到的血细胞分离机的功能和安全可靠性以及其耗材的一次性,使之对其产生一定的信任感。仔细询问献血者之前是否吃过东西,若献血者献血时是空腹状态,则嘱咐献血者先食用一些甜点或饮用一些糖水。在献血前,嘱咐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适感则立即告知,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献血反应的进一步加重,使单采血小板献血可顺利完成。(2)献血中,注意为献血者提供一个干净、舒适、温馨的环境,以帮助献血者放松心情,同时通过心理支持、系统脱敏以及认知疗法的应用,使献血者的思想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同时,密切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的变化,语气真诚耐心的向献血者询问是否有不适感,一旦发现献血者有面色发白、表情木讷等现象,则立即调整止血带位置,并以语言鼓励安抚献血者,以稳定献血者情绪,提升自信心,避免献血反应持续加重。(3)献血后,指导献血者以正确姿势按压针眼5min,并诚恳的向献血者道谢。之后,耐心向献血者讲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为献血者递上一杯热糖水或牛奶,告知献血者可能在近期出现疲劳感和困倦感,这些反应均为正常反应,无需担心,饮食上也不必大补,献血后48h内,为避免出现眩晕等症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多喝水,并适当休息。

1.3 献血反应 献血者在献血时出现的头晕、恶心、面色苍白、胸闷、心悸、血压偏低、四肢冰冷、惊厥、心率减慢、意识丧失等现象均为献血反应,一旦出现献血反应,则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280例献血者中,共有2例献血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1例面色苍白,1例胸闷、恶心,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71%(2/280);对照组280例献血者中,共有9例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3例面色苍白,2例恶心,2例四肢冰凉,1例胸闷,1例血压偏低,献血反应发生率为3.21%(9/280)。2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P<0.05)。

3 讨论

在献血时,若献血者精神紧张、疲劳或处于空腹状态下,其就可能出现神经-体液因子调节失调和迷走神经兴奋现象,进而引发外周小血管广泛扩张,致使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短暂减少,导致各种献血反应的出现[1-2]。而在首次献血中,献血反应的出现主要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有关,首次献血中,献血者对献血流程十分陌生,加之单采血小板献血时间较长,献血者难免会产生一些紧张、忧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的存在会使献血者在献血时出现献血反应[3]。

为有效预防献血者在首次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280例献血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由上述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表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者在首次单采血小板鲜血中出现献血反应,与蔡雪仰[4]的研究结果相符。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干预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和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来达到有效影响消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引发不良献血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5]。心理护理干预可分为有意识心理护理干预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干预两种,前者指采血护士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的应用,来设计语言和行为,从而达到调控献血者心理、情绪反应的目的,后者则是指护理全程中,护理人员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言谈举止对献血者心理情绪状态的影响[6]。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干预,献血前,采血护士向献血者普及献血知识,能够有效提高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献血的认知水平,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到献血中。而询问献血者是否为空腹状态或是否存在失眠等情况,可有效避免不适宜献血者进入献血流程中而出现献血反应,可确保所有献血者均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进入献血中[7-8]。献血过程中,心理支持、系统脱敏以及认知疗法的应用,可有效缓解献血者因献血产生的负面情绪,帮助献血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献血反应发生时,亦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避免献血反应加重,进一步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热情,而护理人员及时有效的处理,也能够使献血者更加安心。献血后,护理人员向献血者道谢,并贴心递上牛奶和糖水,更利于护理人员和献血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使献血者能够更加信任护理人员,并愿意再次进行献血。交待注意事项,也能够有效避免献血者因不当的行为在献血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对首次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献血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 朱莉丽,潘振英,黄丹,等.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2-133.

[2] 杨桂林,孙珊珊.加强心理护理降低献血反应[J].临床医药实践, 2014,23(4):304-306.

[3] 刘晓江,郝晶茹.心理护理在连锁性献血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98-99.

[4] 蔡雪仰.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28-629.

[5] 刘先敏.心理护理对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10):2216-2217.

[6] 王曙霞,陈峰.心理护理在减少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中的作用[J].医药前沿,2012,2(8):228.

[7] 刘先敏.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2,18(5):118.

[8] 傅晓燕.采血车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J].当代医学,2012,18(32):1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79

江西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中心血站(杨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