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何金晓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体会
何金晓
目的 探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均通过内镜下给予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 本组90例患者(120枚息肉)中,115枚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3例(3.33%)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出血,通过内镜止血后停止,1例(1.11%)患者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通过给予保守治疗停止出血。9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且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操作简单;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护理体会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病理分型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能够发生癌变,其息肉直径多为0.5~2.0cm;非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较小,多伴有慢性胃炎,其息肉直径多为1cm以下[1]。目前治疗胃息肉尚无特效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临床上较为先进的微创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肿瘤及消化道平坦型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其原理是经过黏膜下注射确保黏膜病变抬起,与黏膜下层分离,再使用电圈套器将病变的黏膜进行切除,进而达到根治目的[2]。为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胃息肉的治愈率,临床上给予围术期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90例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胃息肉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3例,女57例,年龄23~81岁,平均(52.1±4.6)岁;息肉分布位置:66枚在胃窦处,26枚在胃体处,8枚在胃角处,其他部位20枚。息肉直径在1~5cm,其中广基息肉102枚,亚蒂息肉12枚,有蒂息肉6枚。
1.2 治疗方法 器械:内镜(OLYMPUS-Q260J),注射针(NM-200L-0423),电圈套器(SD-9L-1),黏膜下注射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加美兰及肾上腺素。首先术前嘱患者禁食、禁水6~8h,常规抽血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感染性疾病筛查,测量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患者右手置20~22号留置针,并常规半小时前给予肌内注射丁溴东莨菪碱10mg、地西泮10mg及口服达克罗宁胶浆,体位取左侧卧位,并口内含牙垫,其次,内镜插入到适宜位置,在内镜直视的状态下,穿刺注射针应在选取的病灶边缘外1~2mm处进针,且针尖的方向处于病灶中心处,同时以倾斜45°角刺入为最佳。病灶在2cm以下的患者,在注射时只需要1~2点;病灶在2cm以上者,在注射时需要多处点注射,且需要反复追加。根据患者病灶的大小给予不同注射量,其注射量在5~20mL内。在经过黏膜下注射后以电圈套器切除,病灶在2cm以下者,可与周围少量正常黏膜进行一次性的整块圈套切除,病灶在2cm以上者,先把病灶圈定,再以整块或者病灶多次进行切除,并确保切缘处的病灶及基底处的病灶完全切除干净,最后标本送检。术后应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本组90例患者120枚息肉,115枚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3例(3.33%)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出血,通过内镜下止血后停止,其中1例肽夹止血,2例电凝止血,均及时止血成功。1例(1.11%)患者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通过给予制酸、止血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未需行内镜下止血。9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
在患者手术的前后及术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这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十分关键,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 术前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时由于医院陌生的环境,对病情及手术的不了解等,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神紧张、焦虑及害怕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并主动向患者介绍责任护士及主治医师,告知患者内镜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目的;耐心地讲解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内镜下胃息肉摘除的方法及效果,并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消除其焦虑、紧张等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前1晚应保证患者充分的睡眠。对于具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及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应禁忌进行全身麻醉下内镜治疗。术前患者应签定特殊治疗同意书。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干预 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建立静脉通路,以便随时用药,核对腕带,再次确认身份,卧位取左侧卧位,放置牙垫,并将其固定好,以免胃镜置入困难或咬坏胃镜。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变化,恶心呕吐时嘱患者进行深呼吸,并尽量向左下侧低头,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流出,保持呼吸通畅,避免误吸。同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外观、性质及量[4]。术中,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以便及时使用药物。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胃镜操作,做到手快、眼快,且用力适宜。在进行幽门及贲门处的息肉进行切除时,由于该处管腔较小,蠕动频繁,因此,在操作时不要过度地牵拉,不要过度地收圈过紧,防止息肉撕脱出血,电流功率要适宜,先使用电凝使息肉蒂部凝固至发白,再将圈套器适宜力度收紧,同时电切摘除息肉。切除时应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若术野不够清晰应及时冲洗,如有出血,及时使用电凝、热活检钳、氩气刀等予止血,必要时使用钛夹止血。确保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使用圈套器或网篮套取息肉,随着内镜退出,将摘除下来的息肉组织用甲醛固定液保存并送病理检查。
3.3 术后护理 术后使用平车将患者送回病室,并嘱患者24h卧床休息,头部侧卧位,使口腔内的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误吸,避免引起呛咳或窒息。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应禁食6~8h,使用静脉给予能量补充,如患者没有呕血、发热、腹痛的情况,腹透无膈下游离气体,患者即可进食温凉流质,24h后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可进食半流质,术后3~5d可给予软食,禁食粗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的膳食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创面再次损伤,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嘱患者2周内休息,并避免重体力劳动,待患者恢复3个月后进行内镜复查[5-6]。
3.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腹痛及急性穿孔;(1)出血:护理人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大便的性质,轻度出血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即可,重度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行内镜下止血,必要时需转至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无重度出血的情况出现。(2)腹痛:本组患者有2例患者术后2h出现了上腹疼痛,但经过卧床休息及禁食、抗感染等处理后,在8h后得到减轻,24h后消失。(3)急性穿孔: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膜刺激征、剧烈腹痛等症状。本组患者中未出现急性穿孔的情况[7]。
胃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治愈效果,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十分关键,这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预防出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8],本研究表明,90例患者共120枚息肉,115枚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为95.83%(115/120);9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说明对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好,治愈率高,操作简单,且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刘梅红.胃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34):162.
[2] 郭庆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J].中国临床研究, 2010,23(4):342.
[3] 侯煜,杨艳,周洁琛,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80岁以上患者胃息肉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78-3179.
[4] 吴敬崇.胃肠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 2012,4(2):97-98.
[5] 曲衍花,张东方,王芬,等.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26.
[6] 司红英,朱明,稽晓红,等.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5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31-32.
[7] 雷艳.经内镜下胃息肉黏膜切除术8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45.
[8] 张霞.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77-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6.064
江苏 213200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人民医院(何金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