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

时间:2024-08-31

张 丽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

张 丽

目的 对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心律失常患者50例,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小脑顶核电刺激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1143.3±2721.6)、室性早搏次数(4378.8±8142.5)均较治疗前[(3356.9±2798.4),(10468.6±9465.7)]明显降低(P<0.05);室上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6.00%、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4.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0分10例,1分28例,2分12例)相比,患者治疗后短阵室上速评分为0分的例数(27例)明显增加,短阵室上速评分为1分、2分的例数明显降低(1分16例,2分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次数明显降低;患者短阵室上速减轻,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小脑顶核电刺激;心律失常;疗效

心律失常的病症表现是心律搏动部位、激动传导、心搏节律与频率等发生异常。迷走神经和心脏交感神经是心肌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迷走神经与心肌组织的活动状态、心率失常疾病直接相关[1-2]。心率失常患者的病症为头晕、心悸、胸闷,这种病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药物治疗法无法进行根治。相关研究表明,迷走神经节与迷走神经干上的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刺激都会引发心律失常[3]。小脑顶核电刺激(FNS)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失调状态,能有效降低脑源性猝死几率[3-4]。本文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襄阳市老河口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24~79岁,平均(52.5±19.5)岁。其中50例室上性早搏、36例室性早搏、35例短阵室上速。并发症统计: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8例原发性高血压、1例心肌炎并发症,其他28例患者未伴有并发症。患者排除了抵抗心律失常常规药物、药物中毒、冠心病等因素的影响。

1.2 方法 对5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小脑顶核电刺激进行治疗:用电极固定患者两耳侧的乳突部位定,通过电极与HN型神经心脏功能治疗仪采集患者的脑电波,一般情况下以电流5 mA、频率2 kHz,完成仿生物电合成。在患者小脑顶核区引入仿生电进行刺激,40 min/次,每周2次,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在进行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过程中辅助以相应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心电、常规血尿、心电图、血糖、血脂、血糖等进行观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率症状、心搏次数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早搏疗效,显效:相较于治疗前,患者早搏的减少幅度超过90%;有效:患者早搏减少幅度为50%~90%;无效:患者早搏减少幅度少于50%,严重的早搏加重[4]。

短阵室上速评分标准,短阵室上速消失记0分;短阵室上速低于10次/24 h、发病时心搏次数不超过100次记1分;短阵室上速大于10次/24 h、发病时心搏次数大于100次记2分[4-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失常比较(s,次/24 h)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失常比较(s,次/24 h)

?

2.2 治疗后早搏疗效 治疗后,室上性早搏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00%;室性早搏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后早搏疗效[n(%)]

2.3 治疗前后短阵室上速各级评分例数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短阵室上速评分为0分、1分的例数明显增加,短阵室上速评分为2分的例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短阵室上速各级评分例数比较[n(%)]

3 讨论

心律失常的症状产生与自主神经直接相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支配着心脏功能的发挥,两者相互平衡时的心脏处于正常状态,当平衡被打破后,心脏功能极有可能出现异状,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小脑顶核恰好是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影响着内脏和心血管[5]。

小脑顶核电刺激能启动治疗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CCNN)。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是物机体内本身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受到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刺激,就会被激活产生一系列神经反射,增强大脑对缺氧缺血等伤害性刺激的耐受性[6]。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的能够稳定梗死灶周围的局部脑血流量,减缓不能量代谢,进而缩小脑梗死体积,对神经毒性损害加以抑制,缓解脑血管炎症,有效修复认知功能并对神经组织进行重建[7]。

当患者出现脑梗塞和脑出血症状后,其迷走神经的活性将会有一部分丧失,与此同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这位中现象的出现表明迷走-交感神经的失调。相关研究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治疗机理在于通过提升乙酰胆碱来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来促进脑血流,修复脑损害;同时,它还能有效控制加压素、儿茶酚胺的释放,来修复迷走神经活性,并相应控制交感神经活性,使两者达到平衡状态,进而实现神经功能的改善[8]。

综上所述,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次数明显降低;患者短阵室上速减轻,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冯敏利.急诊内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5):16-18.

[2] 刘传垠,彭民安,聂俊刚.危及生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67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9):57-58.

[3] 张巧英,张晓刚.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律失常患者症状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32-34,37.

[4] 杨宝峰,蔡本志.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2):81-88.

[5] 张晓刚,郑文武,何泉,等.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229-230.

[6] 杨洁,张文高.张文高治疗心律失常三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1,35(9):1887-1889.

[7] 张芳芳.正常窦性心律及常见心律失常时间散点图研究[D].郑州大学,2014:4-5.

[8] 张树龙.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6):389-4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44

湖北 441800 襄阳市老河口市第二医院 (张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