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存在慢性心率增快的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心脏彩超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4-08-31

王月红 王丽 李清霞 段军仓 翟志红 瞿得涛

众所周知,基础心率增快反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1945年,Levy研究发现,人体心率的增快与死亡危险的增加高度相关,但这些早期的研究结果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一直认为心率增快对患者的预后无足轻重。弗明翰研究中心[1](Framingham)通过研究不同心率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死亡率随心率级别的升高呈大幅度的上升,且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慢性心率增快的概念,即人体的平均心率经常或长期达到或高于80bpm的情况称为慢性心率增快,通常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2]。慢性心率增快不仅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时能加剧和恶化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不断推进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恶化及加重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程度。本研究通过对487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彩超检查根据其是否存在慢性心率增快分为2组,进一步研究慢性心率增快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住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的所有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7例,入选所有患者入院时即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根据其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80≥次/min,分为慢性心率增快组及非慢性心率增快组,其中慢性心率增快组153例,男性71例,女性82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66.26±2.04)岁,非慢性心率增快组334例,男性83例,女性151例,年龄39~80 岁,平均年龄(67.76±10.63)岁。

1.2 排除标准 (1)严重肝、肾功能衰竭;(2)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3)急、慢性感染(4)应激;(5)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6)非心源性慢性心衰;(7)正在服用影响心率药物;(8)排除不能遵从医嘱正规心衰治疗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 由2组资料比较可知慢性心率增快组心衰患者Ⅲ及Ⅳ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比例表

2.2 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心彩超资料比较 在主动脉窦部内径,右室内径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慢性心率增快组,射血分数、主动脉窦部内径及右室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但在左室短轴缩短率方面,慢性心率增快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心彩超资料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终末期的最终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下降,肺动脉高压及全身体循环瘀血,最终因心功能的丧失导致死亡。其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的持续激活。早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多,并通过调节外周血管阻力以保证代谢及重要器管的需要,从而使衰竭的心肌得到血流动力学的代偿。但SNS长期、过度激活,可导致心肌肥厚、细胞凋亡以及间质纤维化,加速心力衰竭恶化、诱发猝死。St John Sutton等[3]报道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40%的患者,心率增快是一个预测左室扩大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指标。研究已证实,慢性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6],与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相关,与糖尿病及脂代谢异常也有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对487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可知,当存在慢性心率增快时心功能分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心脏彩超资料的比较分析可知在主动脉窦部内径,右室内径级左室短轴缩短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在慢性率增快组,射血分数、主动脉窦部内径及右室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但在左室短轴缩短率方面,慢性心率增快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我们已知左室短轴缩短率定义为左室舒张末期径和收缩未期径差值与左室舒张末期径的百分率。当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时,左室短轴缩短率往往能够显示室壁活动,表现为幅度降低,收缩时心肌厚度变薄,射血分数减低及左室壁舒张速度的减慢,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梗死均可表现收缩幅度异常,左室短轴缩短率当小于25%时这一表现更为明显。这也进一步提示心率的增快有进一步加重、恶化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程度。

因此,由这487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基本资料可知,慢性心率增快确实是一个加重并恶化心功能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也为我们临床治疗心衰是必须注意减慢心率的治疗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参考资料

[1]Dickstein K,Cohen-Solal A,Filippatos G,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aation of the ESC(HFA) 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J].Eur J Heart Fail,2008,10(10):933-989.

[2]郭继鸿.中国心律学[M]//慢性心率增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71.

[3]Hunt SA, Abraham WT,Chin MH, et al.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7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7,115(5):E69-E171.

[5]Kolloch R,Legler UF,Champion A,et al.Impact of resting heart rate on outom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inding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VErapam il-SR/tiandIapril STudy(INVEST)[J].Eur Heart J,2008,29(10):1327-1344.

[6]Mao Q,Huang JF,Lu,X,et al.Heart rate influence 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9(6):1638-16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