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52例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及临床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4-08-31

陈雪玲

肠套叠占肠梗塞的15%~20%,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多发于婴幼儿,后者多见于成人。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指近侧肠段和其肠系膜套入到远侧肠段肠腔引起的肠梗塞。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80%的患者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位居婴儿肠梗塞首位[1-2]。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阵发性腹痛、便血、腹内有肿块以及全身情况的改变。目前的检查方法有实验室检查、肛门诊、X线、内镜、超声、CT检查等,由于该病发病症状因人而异,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不同,例如X线平片检查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梗塞时腹部平片可以看见部分肠管积液和积气以及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同时并发肠坏死和腹膜炎的患者可见常麻痹和腹腔积液等征象;B超检查套叠部位呈现实质性的团块,横切面表现“同心圆”征,纵切面表现“套筒”征[3-4],若出现腹腔积液、套叠内积液、套叠局域附近肠管运动减弱等现象表明肠壁缺血坏死。因此,本文选取52例确诊的小儿肠套叠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B超诊断该病的准确率,分析B超在该病诊断以及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经临床证实并且经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和手术治疗的5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为6~25个月,平均(15.0±1.2)个月,发病时间 3~48h,平均(18.0±2.4)h。肠套叠的类型分布为,31例回盲型,17例回结型,2例回回结型,1例结结型,1例小肠型。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呕吐、阵发性腹痛、便血。其中血便52例,腹部包块47例。

1.2 仪器和方法 选用GE-Voluson E8及Mindray DC-6超声诊断仪,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探头中心频率为3.5-10MHz,首先选用3.5MHz的腹部探头对患儿的腹部进行全面扫查以探查腹部是否有包块及包块大致所在位置,然后换用7.5MHz或10MHz(视患儿年龄情况而定)线阵探头对包块扫查进行细致分析并测量详细数据,对于肠胀气患者需行侧腹部冠状扫查,同时记录B超声像图。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并处理数据,正态计数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经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和手术确诊的小儿肠套叠患者,B超检出50例,漏诊2例,检出率为96.1%,水压灌肠复位成功45例,复位成功率90.0 %。B超检出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图像显示肠套叠中以回盲型及回结型最多见,患儿腹腔内有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包块,包块呈现实质性的团块,横切面表现“同心圆”征,纵切面表现“套筒”征即多层平行、高低相间的回声带,部分包块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回声。例如,图1为某病例的B超声像图,复位前肠套叠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套入段肠管并可见淋巴结回声。

B超辅助治疗中可以动态监视复位的整个过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高,回结型水压灌肠复位均失败(仅限本研究目前所分析对象范围),需手术治疗,小肠型易漏诊,且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低。图2为某患者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注下套入段肠管通过回盲瓣的瞬间采图。

图1 某患者复位前B超声像图

图2 某患者复位时B超声像图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小儿肠套叠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还未完全固定,加之婴儿活动度较大且肠道松软,因此容易发生异常蠕动最终导致肠套叠;有人认为天气变化或者饮食不当,容易改变肠道的适应性,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过敏,引发肠套叠;有人还认为肠套叠的发病和季节及性别有关,一般的易发于秋冬季和冬春季,男婴多于女婴,出现该现象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末端回肠导致淋巴结增生,易形成套叠的结构,同时病毒感染增强肠蠕动更易发病。虽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保持孩子的饮食平衡,注意避免孩子腹部着凉,防止肠道感染,讲究日常哺乳卫生等,均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本文研究分析表明B超在诊断及辅助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B超声图像易于识别,诊断过程快捷方便无创,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肠套叠提供了可能,对于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绝大部分B超扫查都能发现腹部包块,对于B超扫查腹部包块不明确,但临床症状明显的患儿进行诊断性水压灌肠可以发现小包块明确诊断,同时进行复位,避免了诊断不明确而延误了治疗时间。分析漏诊2例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方面患者年龄小,不能积极配合检查,持续的哭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有些患者的肠气较多,遮挡了腹腔内脏结构及肿块[5],使其未能显示;再一方面,可能由于操作过程中检查不够仔细,忽略较小肿块等。因此,B超的诊断准确率虽未能达到100%,但是较其它方法,准确性已经明显高出许多,且没有创伤,操作亦简便。另外,本文研究分析发现,在B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头频率的选择[6],低频探头可见大范围的快速发现腹部包块,高频探头可以发现较小的包块,并且可以很好地显示“同心圆”征和“套筒”征,还能显示肠壁的厚度及血供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结果。另外提一点,高档彩超机在诊断上会更有优势,因其对套叠肠管的血供情况评价更明确,在诊断上更明确以助临床决定治疗方案,对于肠套叠诊断明确可行水压灌肠治疗的患儿用一般彩超机作超声引导亦可,因此即便是基层医院,只要配备了3.5~10MHz频率的超声探头都可以进行肠套叠超声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B超在诊断和辅助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简便性、安全性,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在治疗上也是非常实用的辅助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1]顾芹.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268-269.

[2]吕云福,邹声泉,詹少华,等.肠梗阻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9-330.

[3]彭莉晴,宣吉晴,熊耕.B超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1,13(4):601-604.

[4]夏培.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5.

[5]金晔,徐斐燕.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46.

[6]王明霞,石棉义.B超检查在肠套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5):22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