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柏涛 韩剑树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病之一,而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易加重病情[1-2]。常规抗心律失常应用,可能会导致心功能恶化或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影响疗效。作用较为安全的胺碘酮[3],也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电力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2009年3月-2012年1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5例,其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8.7±5.1)岁。其中冠心病61例,扩张型心肌病3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12例。室性心律失常根据Lown氏分级,其中I级心律失常10例,Ⅱ级心律失常45例,Ⅲ级心律失常37例,Ⅳ级心律失常2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生化、脑钠肽(BNP)、甲状腺功能及常规心电图,胸片、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测,予以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控制、吸氧、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积极控制各种诱因,对于合适患者酌情选用ACEI、ARB及他汀类调脂药等优化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均未用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
1.3 疗效标准[4]有效:用药后心功能改善≥I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变或恶化。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心电监测判断:有效: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80%,否则被认为是无效。
本组中98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107例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其余8例中,有3例因合并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5例因经济原因中断治疗。9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小于80%。除5例外,有效率达到9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的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而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常常互为因果,心力衰竭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可以加重心功能恶化。尽管有研究认为[5]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是持续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但其不足以构成心力衰竭患者因心律失常猝死之预警标志,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除了本身可以致心律失常外,还可能会导致心功能的恶化。心律失常抑制试验揭示抗心律失常药物潜在的不良效应,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于CCU病例的严密观察,有效地避免了使用抗心律失常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机制还不很明确,可能是与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改变心肌细胞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以及神经电生理、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及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等诸多方面有关[6]。因此,改善基础心脏疾病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可能会得到更大的益处,如他汀类,除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抗炎改善心室重构及对神经内分泌起调节作用外,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减轻心肌牵张和心室内压增大,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本组结果显示,98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107例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有效率达到90%,说明β受体阻滞剂已被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能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减少猝死的发生。而对老年心室结构重构改变了心肌的机械特性,通过“机械一心电反馈”可直接引起心脏的电生理改变,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有害而无益,而只有针以心室重构的治疗,可能才对此种心律失常有效。本研究通过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抗心力衰竭治疗,也能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宜经验性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尤其对一些无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1]王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9(8):667.
[2]赵庆.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心功能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4):145-146.
[3]王凡非,史亚娜,邓捷,等.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266-268.
[4]温华知,江洪.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1):9-10.
[5]Antoons G,Oros A,Bito V,et al.Cellular basis for trigger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at occur in the setting of compensated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consider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Electrocardiol,2007,40(6 Suppl):S 8-14.
[6]岳静雯,蒋利,沈泽宁,等.血BNP监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6):3150-315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