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5T磁共振e-THRIVE序列与B-TFE序列肝门静脉成像比较

时间:2024-08-31

周围 陆敏茹

通过调整部分技术参数,可利用常规应用于磁共振肝脏动态增强检查的e-THRIVE序列采集的相关数据重建肝门静脉系统图像[1],应用B-TFE序列进行肝门静脉成像是较新的技术[2],e-THRIVE序列和B-TFE序列分别代表了对比增强血管成像和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两种方法[1-2],通过分析比较可见,e-THRIVE序列重建的对比增强肝门静脉系统血管图像和B-TFE序列采集的非对比增强肝门静脉系统血管图像,可为1.5T磁共振肝实质动态增强与肝门静脉成像一站式检查的序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6月间来我科进行“磁共振肝实质动态增强与门静脉成像一站式检查”的60例病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或其他方法确诊的住院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重点观察血管成像情况。其中,男性41例,年龄14~90岁,平均为55.59岁,女性19例,年龄37~83岁,平均为50.89岁;共计肝内恶性占位病变21例,肝内良性占位病变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15例,胆系结石及炎症13例。

1.2 方法 磁共振检查采用1.5T全身双梯度磁共振成像仪(Intera Achieva, Philips),SENSE四通道相控阵体线圈。除了肝脏常规的检查序列外,对每一病例行肝门静脉检查时先行B-TFE序列冠状位扫描,中心平面为肝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主干大致所在的斜冠状面,扫描范围自肝前缘至肝后缘,尽量避开腹膜后血管和胃肠道;TR/TE: 2.9/1.47ms,矩阵:312×246,REC Voxel(mm):0.59/0.59/7.00。再行e-THRIVE序列横断位对比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或脾、肾)下缘;TR/TE:971/80ms,矩阵:144×113,REC Voxel(mm):1.67/1.68/1.67。注射造影剂使用非磁性双筒高压注射器:其中A管为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约24~30mL(0.3mmol/Kg),注射速度约2.4~3.0mL/s;B管为生理盐水,约12~15mL,并设置与A管相同的注射速度。注射造影剂后约20s启动扫描序列得到动脉系统为主的图像数据,约40s重复该序列得到肝门静脉系统为主的图像数据。

将采集到的原始图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2)进行肝门静脉系统的最大信号投影(MIP)重建,依据原始图像数据来自e-THRIVE序列或B-TFE序列分为两组,由两位MRI诊断副主任医师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单盲分析并评分。首先分析肝门静脉系统的肝外部分,主要包括肝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能清晰辨认血管解剖关系的计1分,否则计0分;对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每多显示一级分支血管则增加1分。然后分析肝门静脉的肝内部分,即肝门静脉主干的分支,以左、右肝门静脉干为第一级分支,显示则计1分,以后每多显示一级分支血管则增加1分。若同一图像两位医生的评分不一致时,取平均分。分别计算e-THRIVE组与B-TFE组血管图像的肝外部分总分和肝内部分总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THRIVE序列组无论是评价肝门静脉系统的肝内部分还是肝外部分均优于B-TFE序列组,对肝内部分评价时e-THRIVE序列组的结果更为可信, 对肠系膜下静脉的显示e-THRIVE序列组明显优于B-TFE序列组。 60例患者中,评价肝门静脉系统的肝内部分时,因存在分歧需要取平均分的病例,e-THRIVE组有4例, 占6.67%(4/60例),而B-TFE组有17例,占28.33%(17/60例),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评价肝门静脉系统的肝外部分时,肠系膜下静脉于B-TFE组难以辨认,而于e-THRIVE组显示率为71.67%(43/60例),见表1。

表1 60例肝门静脉磁共振图像评分分析

3 讨论

B-TFE序列是稳态自由进动技术与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技术结合的序列,不需要使用造影剂,操作简单,较之传统的时间飞跃法、相位对比法等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方法,是较新的方法,效果更好;通过配合呼吸触发技术,也不需要屏气采集[3-4],总耗时在2min以内。e-THRIVE序列是兼顾肝实质成像与肝血管成像需要的三维容积采集技术与并行采集技术结合的序列,需要使用造影剂,屏气采集,单个序列扫描时间在15s左右,常编组进行动态增强检查[5],总耗时约2min30s。目前尚未见这两个序列应用对比的报道,本组病例提示,e-THRIVE序列组无论是评价肝门静脉系统的肝内部分还是肝外部分均优于B-TFE序列组,对肝内部分评价时e-THRIVE序列组的结果客观性更强, 对肠系膜下静脉的显示e-THRIVE序列组明显优于B-TFE序列组。

通过分析本组病例,发现B-TFE序列的干扰因素较多:(1)患者呼吸欠均匀时,多次激发数据重组时部分血管(特别是小血管显示和活动度较大的血管)显像受限;(2)腹腔积液、胃肠道内的液体对肝门静脉的肝外部分评价干扰较大;(3)扩张的肝内胆道、肝内静脉对肝门静脉肝内部分评价的干扰较大。导致该序列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引起血管评价时的主观因素增强。e-THRIVE序列得到的信息量较大:(1)可同时得到肝实质的动态增强信息和血管信息,可进行同层动态分析和灌注评价;(2)可一并得到腹部主要动脉、肝门静脉系统(包括肝内部分和肝外部分)、肝静脉-下腔静脉系统的信息;(3)通过造影剂的使用提高了血管的对比度,利用原始数据可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包括三维容积再现(3D-VR)、最大信号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模拟DSA减影等。

本组病例选择MIP重建方式图像进行对比,是因为虽然3D-VR图像空间感更好,但e-THRIVE序列组MIP图像较3D-VR图像显示肝内小的门脉分支更有优势,而B-TFE序列组由于液体均为高信号,虽然脉管系统与实质器官的对比良好,但是血管与胆管、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对比不足,3D-VR图像重叠较多,MIP图像更利于进行分析评价效果。也有文献报道,利用模拟DSA减影重建可以进一步提高肝门静脉的信号对比[6-7],本组病例显示,1.5T磁共振仪上e-THRIVE序列为了照顾肝实质成像诊断的需要,小血管分支的信噪比部分患者由于呼吸配合欠佳或胃肠蠕动,减影后对于肝内小血管、肠系膜小血管的显示反而不理想,也可能会损失一些对诊断有用的图像细节信息,所以直接采用肝门静脉系统为主的图像数据进行MPR、MIP、3D-VR后处理重建即可。

本组病例肠系膜下静脉于B-TFE组难以辨认,而于e-THRIVE组显示率为71.67%(43/60例),明显优于B-TFE序列组,但显示率低于钟唐力等[8]报道的88%(191/217例),考虑原因为:(1)采用的序列和采集方式不同,e-THRIVE序列虽然是三维容积采集,体素非常接近但尚未达到各向同性的水平,而为了兼顾肝实质病灶的诊断需要,采用横断位采集数据,然后利用所得数据重建冠状位血管图像,而且在1.5T磁共振仪上,为了提高采集速度,所采用的矩阵较小,所以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直接利用大矩阵冠状位采集数据进行重建的效果好;(2)为了保证全肝的最佳信噪比,表面线圈的中心位于剑凸水平,远离线圈中心的中下腹血管信噪比减低,图像辨认困难,造成肠系膜下静脉的追踪辨认存在困难,可能将部分病例的肠系膜下静脉误认为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之一,形成误判。

综上所述,在1.5T磁共振肝实质动态增强与肝门静脉成像一站式检查中,通过适当调整检查技术参数,直接利用肝实质动态增强e-THRIVE序列采集的相关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增强肝门静脉成像,比在肝实质动态增强前另加一个B-TFE序列进行非对比增强肝门静脉成像效果更好,但如何改进技术参数设置以提高肠系膜下静脉的显示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1]吴伟,赵建农,郭大静,等.LAVA结合ASSET技术在肝门静脉成像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4):533-536.

[2]郭建锋,沈钧康,徐孝秋,等.屏气B-FFE和呼吸门控B-TFE门静脉成像技术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7):720-724.

[3]Barkhausen J, Ruehm SG, Goyen M, et al. MR evaluation of ventricular function: 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ece ssion versus fast low-angle shot cine MR imaging-feasibility study[J].Radiology,2001,219(1):264-269.

[4]Carr JC, Simonetti O, Bundy J, et al. Cine MR angiography of the heart with segmented 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 ecession[J].Radiology,2001,219(3):828-834.

[5]Keogan MT,Edelman RR.Technologic advances in abdominal MR imaging[J].Radiology,2001,220(2):310-320.

[6]陈自谦,肖慧,倪萍,等.三维MRA技术在肝脏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2):81-85.

[7]吴卓,梁碧玲,李勇,等.3D动态增强MRA对门脉高压经肾静脉分流道形成的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3):19-20.

[8]钟唐力,张小明,赵建农,等.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4):570-57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