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智宏
造釉细胞瘤(Ameloldostoma)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牙源性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3.2%[1],可浸润型生长,手术不彻底容易反复,复发率高达50%~90%,但罕见转移[2]。患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约80%发生在下颌骨,其中约70%发生于磨牙区及下颌骨升支,其余发生在上颌骨。
根据WHO1992年关于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标准,造釉细胞瘤可以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样型、基底细胞型、颗粒细胞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角化型、有骨形成型8种[3]。组织来源包括造釉器或牙板上皮、牙源性囊肿的上皮衬里、口腔黏膜上皮基底层[4-6]。大体解剖剖面多呈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囊腔可为多房或单房型,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其中可见胆固醇晶体,有时可见继发出血。囊壁厚且不规则,腔内有乳头状突起;外壁可见有穿出包膜的芽状突起。容易发生邻近骨质破坏,可穿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7]。镜下部分瘤细胞分化不良,具有潜在或低度恶性倾向。
2.1 临床症状 初发病变一般1年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局部肿胀、疼痛、瘘道形成或溢脓,当肿瘤发展到牙槽骨时,可使牙松动、牙根吸收、牙移位或脱落;肿瘤可以穿破颌骨向面部软组织或口底软组织发展,也可造成病理性骨折[8]。
2.2 影像表现
2.2.1 X线平片 骨质膨胀,骨密质破坏消失;牙根呈锯齿状吸收,牙齿松动移位;术后的病灶骨质边界模糊,病变影像明显缩小,有新生骨形成。
2.2.2 CT表现 CT上造釉细胞瘤好发于下颌骨,以下颌磨牙及升支区最常见。可为囊实性或纯囊性病变,囊性部分可以是多房也可以是单房膨胀性生长,多房型呈皂泡状或蜂窝状,分房大小不等,其间可见完整或者不完整的骨性间隔。造釉细胞瘤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波浪状,周围骨质膨胀变薄,有时周围骨质破坏产生明显骨质缺损,病变与周围骨质之间无或者仅有轻微的硬化缘,可穿破邻近骨皮质形成皮下软组织肿块。囊性部分一般为均匀低密度,伴有出血时,密度可增高,造釉细胞瘤还可以造成下颌第三磨牙截断状或锯齿状压根侵蚀/吸收,甚至邻牙脱落,有时造釉细胞瘤还可向上侵及上颌窦/眼眶甚至颅底,向下侵及下颌管,造成神经血管束受侵.增强扫描时:实质部分或囊壁明显强化或中度强化,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多层螺旋CT可以通过重建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程度范围,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2.2.3 MRI 在MRI上造釉细胞瘤常为多房或单房的囊实性或囊性病变,囊壁厚且不规则,囊壁内侧常有乳头状突起,造釉细胞瘤的囊液信号因成分不同而异,一般多呈均长T1长T2信号,如果囊液内富含胆固醇或伴有出血时,囊液可呈短T1或中等T2信号,且信号不均匀,有时也可见液-液平面,有时在不同囊腔内因囊液不同显示不同信号。增强扫描时因该病血运较丰富,其囊壁、壁内乳头状突起、纤维分隔可呈较明显的强化。有些造釉细胞瘤可以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肿瘤实体部分或囊壁可以有明显的强化。病变常破坏周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9]。
2.3 超声 发生于下颌骨周围的囊实混合性回声团块,以囊性为主,呈多房或单房,多房者囊内可见数条不规则回声的分隔,分隔较厚、毛糙,分房大小不一,液性暗区透声差,内可见大量光点漂浮,有时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回声紊乱。
单房型的造釉细胞瘤需与牙源性的囊肿相鉴别。造釉细胞瘤是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其骨质破坏范围多较牙源性囊肿明显,而且容易出现骨质中断并侵入周围软组织,其内容物在CT上表现软组织密度,常高于牙源性囊肿。在MRI上,造釉细胞瘤往往见到乳头状突起或壁结节,用Gd-DTPA增强时有明显强化。牙源性囊肿壁厚多较均匀,囊内容物为液体信号。多房型造釉细胞瘤还需要与骨巨细胞瘤相鉴别。骨巨细胞瘤在下颌骨很少见,膨胀性、偏心性生长典型者呈皂泡状,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组织间边界较清,无明显硬化缘,而造釉细胞瘤多以唇颊侧膨胀明显,边缘有分叶状切迹,可以出现局部硬化现象[10]。
好发于下颌骨的磨牙区和升支,呈多房或蜂窝状改变,是下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特征。病变的内部结构及周围的骨质和软组织改变有助于诊断。
造釉细胞瘤多采用手术治疗,根据情况可选择保守手术或根治性手术,近年研究的冷冻治疗在防止造釉细胞瘤术后复发方面有重要地位[11]。冷冻方法又可以采用喷雾冷冻和直接用棉球冷冻。临床已有不少报道。
总之,只有我们熟悉了造釉细胞瘤的特性才能对其诊断治疗有一个总体把握,从而提高我们的诊断准确性,提高其治愈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将来这样的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治疗。
[1]廖大鹏,周正炎.造釉细胞瘤治疗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4):338-341.
[2]黄洪章,曾东林,张彬,等.成釉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3(4):273-278.
[3]刘素香,闫爱国,冯爱菊,等.52例造釉细胞瘤临床病例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2):109-111.
[4]Sehdev MK, Huvos AG,Strong EW, et al.Proceedings: amelobastoma of maxilla and mandible[J].Cancer,1974,33(2):24-333.
[5]邹兆菊,马旭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0-151.
[6]张润荃.WH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类(1992)[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4):35-37.
[7]王文崔,王贤俶.临床颌骨外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51-67.
[8]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27.
[9]Cihngiroglu M,Akfirat M,Yildirim H. CT and MRI findings of amelobastoma in two cases[J]. Neuroradiology,2002,44(5):43-437.
[10]吴运堂,邹兆菊,朱宜鹏,等.颌骨牙源性囊肿183例X线所见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3,17(2):114-119.
[11]廖大鹏,周正炎.造釉细胞瘤治疗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4):338-3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