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Leep刀宫颈电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4-08-31

李奇艳 林进 廖洋 李秋梅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常见的癌前病变,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有利于阻断宫颈浸润性癌变的发生或发展,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治疗的不断改进与技术成熟,Leep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本研究探讨Leep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8月~2012年4月间经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下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者70 例,年龄21~52 岁,平均(34.5±6.8) 岁;CINⅠ级22例,CINⅡ级42 例,CINⅢ级16 例。将患者按挂号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35 例和对照组3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70 例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3~7 d内行手术治疗,术前行白带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术前免疫3 项化验检查。术前排空膀胱。研究组采用Leep刀宫颈电锥切术,对照组采用冷刀宫颈电锥切术。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部位,铺无菌巾,在阴道镜辅助下涂碘液显色来确定病变范围及组织形态,刀体于宫颈表面病变区域边缘向正常区0.5 cm扩展后环形切割,切口深度0.2 cm,进一步向内行锥形切除,角度30°~50°。切除组织样本送活检,术后创面行电凝止血碘伏消毒,加盖无菌纱布。术毕24 h取出纱布,持续监测患者阴道渗液、流血情况,预防感染。

1.3 疗效评价[3]残留:术后复查,仍残留有病变组织;复发:术后复查无残留,术后6 个月复查出现病变组织;治愈:术后及术后6 个月复查均无残留。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数据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见表1。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情况和治疗费用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见表2。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临床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受到广泛重视。宫颈上皮内瘤变作为宫颈癌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不可忽视早期的诊断与病变组织切除[4]。锥切手术主要指对病变组织由外向内行圆锥形态的切除,一方面用于病理确诊,另一方面也用于疾病治疗。冷刀锥切技术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锥切技术方法,但相对而言,冷刀技术仍未脱离传统的手术刀操作技术。

Leep刀以高频电波为工作基质,通过电流接触组织,使组织迅速产生阻抗,进而形成由电能转化为热能,再利用高热促使细胞内水分转化为蒸气波,从而实现组织切割的目的。Leep刀的优点是切割速度快,且高频电流切割过程中同时形成电灼止血,减少出血量。在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Leep刀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还可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手术时间短主要是由于高频电流切割速度快、且切割同时迅速止血,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Leep刀切割的准确性更高,存在的残留或病变细胞更少有关,当然手术切除时也应注意在病变呈色范围的基础上,适当留出0.5 cm的扩展区,以提高病变组织切除的全面性。

另外,Leep刀手术前行表面麻醉或不麻醉即可,而冷刀手术需行麻醉,对患者机体伤害大,手术危险性也增大,这也是Leep刀手术的优点之一。当然,冷刀技术本身也具有它的优点,比如可避免术中组织灼伤等。总之,Leep刀宫颈电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安全性高、效率高、治疗费用低,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1]刘鹤鸣,李昱珑.子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90 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2):64-65.

[2]邓京,古岭梅,古紫云,等.宫颈CIN患者138 例临床治疗方式探讨及疗效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4):401-402.

[3]陈玉梅,金黎,陈惠琴,等.不同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19):102-103.

[4]陈颖颖,洪颖.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0):119-1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