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4-08-31

孙京晶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孙京晶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研究和探讨单侧内直肌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儿56例,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28例。单侧组患儿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双侧组患儿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内斜视矫正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N-D变化值和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组欠矫率为28.57%高于双侧组的10.71%,过矫率7.14%低于双侧组的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结论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均能有效地纠正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减小看近物与看远物斜视度的差值。

内直肌后徒术;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临床效果

内斜视是指患者单眼或双眼的瞳孔向眉心倾斜,是临床常见的斜视类型,约占儿童斜视的50%以上,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机械和调节因素等有关。正常健康的双眼在注视物体的过程中,物体能够分别在双侧视网膜成像,并于大脑中枢神经将成像重叠,从而形成完整立体的成像[1]。但是婴儿由于自身发育系统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导致一侧或双侧眼睛偏斜无法准确成像,于是产生了斜视。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戴眼镜看近物比看远物的斜视度≥10PD(三菱镜度)。为进一步研究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临床治疗效果,本院于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儿56例进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儿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8±5.1)岁,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28例。纳入标准:患儿能够配合进行N-D三菱镜检查,且N-D值≥15PD,排除使用缩瞳剂治疗的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单侧组患儿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9±5.0)岁;双侧组患儿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5±5.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均行彻底眼部检查,排除眼部和其他器官病变。并采用角膜映光法测量患者斜视的度数,联合使用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患者佩戴33 cm和6 cm的矫正镜后的斜视度数差。根据患儿斜视和主眼的情况差异,进行单侧或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所有患者行全身氯胺酮麻醉,手术于患儿的鼻下方穹窿球结膜处切开,暴露内直肌,将后徒的内直肌缝合在巩膜上。

1.3 临床观察指标 使用三菱镜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D值(看远物斜视与看近物斜视差),若N-D≥10PD判定为欠矫,隐形、间歇斜视判定为过矫,其余无不良情况判定为正位矫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术后7 d,单侧组欠矫率高于双侧组,过矫率低于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正位率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单侧组欠矫率高于双侧组,过矫率低于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值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后N-D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内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患病率约为1%~2%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和视力,需要进行手术和护理干预治疗[2]。其中,手术是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前,患者需要佩戴矫正眼镜半年以上,以保证双眼视力平衡。一般手术治疗风险较低,但是由于每位患者屈光性调节因素和个体差异不同,加上疾病致病原因尚未明确,无法保证所有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3]。尤其是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受到患儿发育不全且心智不齐,无法较好地配合进行手术治疗,容易引起各种不良事件和风险。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值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值对比

P值0.94 0.44 0.92项目治疗前(PD)治疗后(PD)N-D变化值(PD)单侧组16.2±5.7 4.2±0.8 12.0±6.9双侧组16.1±5.0 3.9±1.9 12.2±8.4 t值0.07 0.77 0.10

根据临床诊断,将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分为:①患儿中高度远视,戴眼镜后看远处正位的物品表现为斜视较低,在近处恒定性内斜视程度较大,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比值较高;②患儿为先天遗传性远视或近视,看远处恒定性内斜视较为严重,近处内斜视情况较轻;③非调节性结合。El l is Gs[4]等人研究表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对非调节性结合过强型内斜视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临床固定缝合难度较高。

关于使用单侧还是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国内外医学界争论较大,传统观察认为应当使用双侧后徒术,临床欠矫率较高,可通过二次手术或长期矫正护理以提高矫正率[5]。虽然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治疗体系相对完善,但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例如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单侧和双侧后直肌后徒术的选择,一次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术后远期双眼恢复情况等,仍待更多研究报告评价[6]。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N-D变化值和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组欠矫率为28.57%高于双侧组的10.71%,过矫率7.14%低于双侧组的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均能有效地纠正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可减小看近物与看远物斜视度的差值。

[1] 马翔.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2015,1(5):987-988.

[2] 刘静,杨先,徐婷婷,等.先天性内斜视术后远期疗效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3):255-258.

[3] 马翔,郭敬丽,王利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5):62-65.

[4] El l is GS,Pritchard CH,Baham L,et al.Medial rectus surgery for convergence excess esotropia with an accommodative component:a comparison of augmented recession,slanted recession,and recession with posterior fixation[J].American Or thoptic Journal,2012,62(1):50-60.

[5] Parrotta JN,Panganiban MK,Feustel PE,et al.Longterm Cosmetic Alignment Fol lowing Surgery for Esot ropia Versus Exot ropia in Childhood:A Comparison Using Survival Curves[J].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 rabismus,2015,52(6):339-342.

[6] 刘彦芳,林萍.双眼外直肌后徒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8):1002-10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6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