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4-08-31

宋振声,孙传顺(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周口 475400)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宋振声,孙传顺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周口 475400)

目的 研究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2例。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评价颅内压。观察组则进行颅内压监测传感器安置,持续监测颅内压,发现颅内压增加均采取降压措施。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以及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分别为1.61%(1/62)、0.00%(0/62)、53.23%(33/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29%(7/62)、9.68%(6/62)、27.42%(17/62)。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为(7.2±1.3),显著高于对照组(5.4±0.9);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8±2.7)d,明显低于对照组(9.6±4.2)d。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发生率,缓解患者痛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感染;格拉斯哥评分(GOS)

临床上将颅腔内组织、脑脊液及血液3类内容物的稳定压力表现称作颅内压[1]。正常人颅内压基本保持在5.0~13.5 mmHg之间,超过这个数值便认为是颅内压增高现象。颅内压增高同时也预示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是一类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综合病症[2]。颅内压监测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本文通过探究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辅助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24例。男68例,女56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3±12.6)岁。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2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6±12.5)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4± 11.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评价颅内压:包括临床表现、体征情况、影像学等,并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对患者额前角侧脑室、硬膜下腔进行颅内压监测传感器安置,且持续监测7 d。发现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两组均进行降压措施。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

1.3 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疗效、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GOS。GOS评价标准[3]:完全康复6~10分;显著恢复健康4~5分;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1~3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对比 观察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GO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和住院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O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O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项目治疗前GOS评分治疗后GOS评分住院时间(d)观察组(n=62)4.4±0.5 7.2±1.3 4.8±2.7对照组(n=62)4.3±0.6 5.4±0.9 9.6±4.2 t值1.008 8.964 7.570 P值0.315 0.000 0.000

3 讨论

颅脑损伤对患者有着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其中创伤性颅脑损伤更是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的直接有效治疗手段是给予患者施展降压措施。其中颅内压监测是必不可缺少的手段,该方法能最迅速、客观以及准确地地判断患者颅内压情况,从而彻底了解患者病情,进行早期的诊断,及时改善预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CT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有利于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有效地降低了该类患者的死亡率[4]。近年来,随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不断进展和技术发展,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

本文通过探究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颅内压监测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作用。此外,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和住院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健康恢复有着促进作用。颅内压增高会导致患者症状、体征改变过程有着一定的时间差,手术不够及时有效容易出现术后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有脑缺血、脑血肿以及脑水肿等,继而会引发更加严重的颅内高压,可能会造成患者脑组织出现不可恢复的损伤,影响预后。而观察组采取的颅内压监测手段能早期监测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在病情加重之前给予干预治疗,可较好地控制病情或改善病情。与此同时,观察组的颅内压监测手段在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后可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的治疗[5]。其中观察组监测手段是采用新型科学技术,将传感器直接植入颅内来监测颅内压,主要是通过光纤探头感受颅内压,继而将其转换成光信号返回监护仪,再经光电转化得知颅内压信号[6]。优点是能更加迅速监测颅内压高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与资料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颅内压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危险,能尽早发现患者颅内压变换趋势,帮助医护人员更加精准地给予患者相关资料,降低了死亡率,节省了患者医药经济费用。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 于洋,张琳瑛,朱志中,等.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214-216.

[2] 于洋.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5):61-62.

[3] 徐定凯,洪兴国,高德玉,等.颅内压监测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 12(6):430-434.

[4] 刘芬莲,翁洁清,李晓敏,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3):46-48.

[5] Matthews EE,Signoracci GM,Stearns-Yoder K,et al.A QualitativeStudyofSleep-WakeDisturbanceAmong Veterans With Post-Acute Moderate to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Head Trauma Rehabil,2016,31(2): 126-135.

[6]李振举,马金良,张弘,等.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颈髓损伤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3):72-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