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电芳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儿科常见的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由于围生期窒息、有合并症、羊水污染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缺氧与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引起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在临床上目前主要运用以支持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共245例,为探讨适宜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共245例,其中男146例,女99例,胎龄38~41.5(38.6±2.3)周,入院时间为出生后的1.2~41(11.6±2.9)h。均接受彩超、脑电图、头颅CT扫描和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按照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新生儿组实施的有关HIE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度标准[2]进行确诊。根据病情将全部患儿分为中度组与重度组,其中中度组163例,重度组82例。
1.2.1 护理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维持正常血压、纠正代谢紊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改善内环境和降低颅内压等,按照临床表现与诊断结果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1 基础护理 定时采用消毒液擦拭保温箱、用电子灭菌等照射灭菌及开窗通风。预防交叉感染,严禁探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与消毒隔离方案。新生儿的心肺发育不完善,可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保持新生儿脐部和臀部等部位皮肤的干燥清洁,并加强口腔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的意识、呼吸、瞳孔和肌张力等变化状况,若患儿出现尖叫、兴奋、斜视等症状,应严密注意其有无抽搐的先兆,并及时给予抗惊厥治疗。严密观察新生儿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预防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等并发症的产生。
1.2.1.2 喂养护理 中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吸吮能力差,应该尽早给予合理的喂养护理。可采用鼻饲管喂养、重力喂养或从胃管持续点滴,同时应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有无呕吐,防止窒息的发生。医护人员应认真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1.2.1.3 保暖护理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较严重,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弱,因此对于硬肿症体温不升的患儿,恢复体温不能操之过急,一般提高温箱1℃/h,以防升温过快过高引起肺出血。恢复体温后患儿局部皮肤应维持在36~37℃。全部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开箱门次数,以维持箱温稳定。
1.2.1.4 给氧护理 血氧分压过高会导致氧自由基浓度增加,引起脑血管痉挛,而过低却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一般维持在50~70mmHg(6.65~9.31kPa)之间。二氧化碳分压过高会导致酸中毒,一般控制低于40mmHg(5.32kPa)。氧浓度25%~30%,氧流量以0.3~1.0L/min为宜,并注意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对于重度患儿需运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持续性动态监护,在吸氧过程中帮助其保持舒适体位、拍背,从而保持呼吸顺畅。
1.2.1.5 亚低温疗法的护理 亚低温疗法能减轻脑组织的基础代谢,保护神经细胞,患儿可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起始水温保持10~15℃,使头颅温度维持在34~35℃。当体温降至35.5℃时,开始体部远红外保暖,将肤温控制在35~35.5℃。亚低温疗法结束后,复温时间>5h,保持上升速度不高于0.5℃/h,避免快速复温引起低血压。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持续的肛温监测,避免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1.2.1.6 高压氧疗法的护理 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有氧氧化增加、无氧酵解减弱,血及脑积液的乳酸盐/丙酮酸盐比值下降,使得患儿脑组织供氧充足。在进行高压氧疗法时,要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情况,控制升压速度,避免患儿出现不适;稳定吸氧压力于0.05MPa,避免产生氧中毒;吸氧时间一般为20~25min较佳,一般情况下不可快速减压,以免出现减压病。若患儿在舱内出现病情危急情况,护士应沉着果断,立即关闭供氧阀,并打开排气阀,必要时运用泄压法手柄快速减压出舱,马上作紧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高压氧治疗。
1.2.2 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全部患儿检查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者为显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者为有效;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恶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好转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中度组患儿总有效率达93.87%,重度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儿治疗前后MDA水平与SOD活性变化见表2。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治疗后MDA水平与SOD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MDA水平与SOD活性变化(±s)
表2 治疗前后MDA水平与SOD活性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例数 MDA(μmol/L)SOD(μg/L)治疗前 245 7.48±1.32 347.48±103.59治疗后 245 5.25±0.96* 639.59±128.7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胎位异常、胎盘功能异常、脐带脱离、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受压和绕颈、滞产、早产、过期产等多种因素有关[3],临床表现主要为嗜睡或烦躁不安、吐奶、尖叫、抽搐等脑功能障碍表现,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将会引起很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由于新生儿各项功能低下且无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将耐心、细心、责任心与以上这一系列的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该病的治愈率[4],在护理时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操作的规范性,从而减少感染与伤害。经过适当合理精心的针对性护理,多数患儿的病情都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还应在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同时积极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度组患儿总有效率达93.87%,重度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儿治疗后MDA水平与SOD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复杂严重,给予其有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干预,对保证临床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
[1]杨清广,唐宇轩.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心理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5,35(5):13-14.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3]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
[4]梁西凤,王兆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