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慧文
清肺定喘方,以炙麻黄、生石膏、旋覆花、黄芩、全瓜蒌、桔红络、海浮石、浙贝母、二门冬、胆星、半夏、桔梗、枳壳为基本方,治疗喘证62例,临床总有效率达85%以上,收到满意的疗效。
本文还阐述了喘证除致病因素外,诱因也是喘证久治不愈的重要根源之一,提出了对喘证除临床用药治疗外,还应加强饮食、起居及情志调摄,将治疗与预防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临床治愈喘证之目的。
祖国医学的喘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肺组织疾患。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憋气、活动能力受限、且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
祖国医学对于喘证的病因早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郁,皆属于肺。”《素问.大奇论》曰:“肺之壅,喘而大满。”喘证由于病因复杂,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人且多具有长期服用多种抗菌素,平喘镇咳药乃至激素类药物的经历。临床上一部分病人用以上方法治疗仍不能较理想的控制症状。因此,笔者自2005年至今采用清肺定喘方化裁治疗喘证,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均选门诊病人62例,其中病程最长者41年,最短者3年,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7岁,男性37例,女性25例。
所选病人均采用清肺定喘方治疗,处方如下:炙麻黄6克、生石膏30克、旋覆花15克(包煎)、黄芩20克、全瓜蒌30克、桔红络各10克、海浮石15克、浙贝母10克、风化硝4克(冲服)、二门冬各15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胆星10克、半夏12克。
临床运用中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化裁。如:痰多粘稠有泡沫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痰液粘稠,胶固难化不易咯出者加皂角;胸痞者合小陷胸汤;纳差、苔腻者加鸡内金、神曲;兼有表证或咽痒者加祛风药如: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等。
3.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症状疗效标准而拟定:
临床控制:咳喘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可平卧,活动能力较以前明显增强,即使偶尔发作,不需治疗即可缓解。
好转:咳喘症状明显改变,可平卧,活动能力增加,发作程度轻、持续时间短。
无效:治疗前后咳喘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临床控制:14人,占22.58%;好转39人,占62.90%;无效:9人,占14.52%;总有效率:85.48%。
徐XX,患者24年前偶因感冒而发咳嗽、喘息、痰多,间断发作10余年,尔后咳喘症状逐渐加重,每遇寒冷气候变化病情加剧,经常服用抗菌素、止咳化痰平喘药、激素等类药物,但仍不能控制病情发展。
患者就诊时症状:咳嗽,痰白粘稠,不易咯出,喘息抬肩,不能平卧,稍事活动则喘甚,胸中满闷,纳差,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实验室检查:
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800个/mm3,血色素18克,血沉10mm/h。
中医辩证:喘证。(病机:宿痰内蕴、虚火灼金、肺阴不足,宣降失常。
治法:清肺降逆,豁痰平喘。
处方:炙麻黄6克、生石膏30克、旋覆花15克(包煎)、黄芩20克、全瓜蒌30克、桔红络各10克、海浮石15克、浙贝母10克、风化硝4克(冲服)、二门冬各15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胆星10克、半夏12克。
医嘱:嘱病人停用抗菌素及止咳化痰平喘药,激素逐渐减量。
复诊:连续服药一个月以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轻微咳嗽,痰量明显减少,且容易咯出,夜已能平卧,但活动后喘息仍然较深,口服激素地塞米松已由原来每日2.25毫克减至0.75毫克。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本方化裁治疗月余,患者已停用激素,咳喘明显减轻,并可操持轻微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以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由于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的功能,其性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肺气肃降,则五脏皆安,六腑为之通利。今肺气上逆而不降,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津液留滞为痰,痰浊之气窒塞气道,若病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使肾失摄纳,呼多吸少,逆气上奔而为喘。最终导致心、脾、肾诸脏俱虚,痰气交阻,气血凝滞。因此,笔者认为:治疗喘证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之气本”的原则,发作期治肺,缓解期调补脾肾。所以,当喘证发作期,首先应荡涤肺中郁久之痰浊,使肺气通畅,肺气肃降则喘证方能得以平息。这是临床治疗喘证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笔者运用清肺定喘方,以清肺豁痰平喘,使痰清气顺,则喘证自愈。
本方用炙麻黄、生石膏:用量比例为1:5,清热宣肺平喘共为君药,配旋覆花重在开痰结,降肺气;全瓜蒌、浙贝母祛痰宽胸下气;黄芩、二门冬清化热痰;桔红络温化寒痰;胆星、半夏燥湿化痰;海浮石、风化硝清胶黏之痰,其中风化硝又兼通大肠以泻腑热;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本方集清、宣、通、降、养阴于一炉,重在清肺降逆涤痰,不温不燥,在临床治疗中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