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姚 乐
(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 陕西西安 710054)
在传统的测绘生产管理模式下,测绘资料的获取及成果的上交均由测绘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下发及管理,测绘生产单位只保留部分过程资料,而且成果单一、生产周期较长,需要管理的资料较少。因此很多生产单位未设立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或由一般人员进行管理。近年来,测绘地理事业发展迅猛,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测绘资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管理混乱、资料查找困难、资料长期闲置无法发挥作用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很多生产单位为了能充分节省和利用资源,对作业过程中形成的测绘资料进行统一归档整理,进行系统的管理和使用,让测绘资料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提高生产效率。本文对测绘资料在日常使用和管理中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测绘资料管理方式目前仍停留在人工管理阶段,资料员按项目分管相关资料,资料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存在个体化差异,资料的利用面临分类混乱、查找困难、成果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资料员仅对自己管理的资料清楚,查找其他项目资料就比较费时,一旦发生人员变动,就需要长时间交接与摸索,如果交接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资料被封存在库房而无法发挥作用[1]。
受测绘资料保密性质限制,在测绘资料日常管理中,资料下发、接收、存储以及生产过程中资料的交换和成果上交均需由专人使用保密设备进行人工传递,并进行多次拷贝,效率低下。
无论是传统纸质资料,还是数字化资料,目前多采用目录式管理。目录式管理所能呈现的信息有限,资料的类型、范围、比例尺、现势性均不能完整体现,查找使用时只能根据目录大致定位,再进行人工查找,费时费力,精准度低。
纸质资料存储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虽然一些生产单位已经具备有一定防虫、防蛀、防潮标准的库房,但仍会因使用频繁、地质灾害等问题导致资料的损坏。数字化成果由于数据量巨大,无法全部存储在服务器上,大量数据需要使用硬盘进行存储保存,需要时再连接使用。随着硬盘使用频率及容量的不断增大,由于硬件损坏而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也在增大。
当不同生产单位共同完成一个生产项目时,往往需要使用相同的数据资料,但由于测绘资料的保密性质且单位之间资料管理相对独立,无法实现资料共享,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实现资料的交换、存放与使用。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为例,一个项目分片划分给多个生产单位同时作业,在进行资料下发时,需要每个生产单位分别使用移动设备至资料下发部门进行拷贝存储,相同的资料被存储多遍,造成资源浪费。就一个生产单位内部而言,测绘成果生产往往需要利用大量已完成的成果资料,而同样的资料也可能应用于多个项目。由于目前资料管理模式大多采用按项目管理,大量资料在不同的项目中重复存储,特别是加密、航摄等资料,数据量巨大,占用大量线上空间。
生产单位的资料管理虽然不及测绘资料档案馆严格,但是也需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条例,建立、完善适合生产单位的资料管理制度,对资料的收集、存储、管理、提供和保密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管理人员个体所造成的管理差异,使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作业单位存储的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虽然其现势性及精度可能已无法满足现代测绘要求,但其仍有很高的参考使用价值。对于生产单位来说,资料管理人员不固定、资料工作交接不完善等问题均会导致大量资料长期搁置无法发挥作用。另外,目前大部分测绘生产单位的资料管理仍采用人工管理模式,现代化水平不高,资料的使用基本采用人工检索方式,一级级逐渐缩小范围查找,费时费力,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
数字化、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实现测绘资料的长期科学维护与利用[2],而管理信息化是测绘资料管理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以现代管理学为理念,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开发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才能适应信息化测绘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很多针对成果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但是与生产单位的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很大的不同。生产单位的资料管理系统不仅要具有对已有成果数据进行数据入库、查询功能,还需要提供管理功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提供资料分析、资料收集录入、作业数据的分发、借阅和最终成果汇交等功能,尽可能为生产作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和高效的服务。本文以笔者单位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为例,对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和主要的技术问题进行介绍。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管理流程Fig.1 Management Flow of th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基于编目和元数据进行数据管理,实现了电子资料、介质资料信息的一体化存储、组织、管理和维护。系统主要分为四大系统模块:建库配置模块、入库管理模块、应用服务模块和组织管理模块,每个模块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了相应的功能。其中,建库配置模块提供了元数据项管理、源资料类型建模、资料类型建模、数据类型建模和编目管理5项功能,用于资料入库前根据元数据类型和特点进行个性化配置;入库管理模块提供了电子资料入库和资料维护两项功能,用于资料的入库、整理、删除和维护;应用服务模块主要面向资料查询使用用户,提供了资料浏览、资料查询、资料统计和资料分析4项功能;组织管理模块提供了图层方案、数据字典、查询方案和信息表维护等功能,用于管理人员对系统的设置和维护。
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底层搭载了全国省级、地市级、县乡级行政界线和基本比例尺(1∶500~1∶1 000 000)全国范围的结合表,采用大地坐标系统,并定义了多种空间参考系统,可供选择。数据资料管理系统设置较为灵活,可按照不同的资料类型及元数据类型分别进行设置,再录入系统;录入后的资料可根据图号或四至点坐标在系统内可视化显示,在属性项中可同时显示录入元数据中的各项属性,达到系统化、可视化管理的目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借阅等功能,同时可与本单位的生产管理系统相匹配,在作业过程中可根据作业范围匹配推送相关资料,是一套集存储、管理、分析、使用和借阅于一体的与生产作业流程相适应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
随着测量工具及测量能力的不断升级,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大数据处理技术也被运用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中[3]。
目前,传统的数据传输及存储模式会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问题,而大数据的云存储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通过云存储技术可以大量节省本地存储空间,避免数据冗余,减少数据传输中间环节,提高数据获取效率。
随着测绘项目任务量的逐年增大,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作业单位共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尺度把握不一致、影像数据处理色调差异明显、数据接边困难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协同作业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测绘资料特殊保密性质,目前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但这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单位系统内部数据成果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作业质量,提升作业效率。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大数据时代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整合、分析、评估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4]。近年来,测绘项目不断多样化,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巨大。例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县域DOM制作,由于部分县域面积较大,普通的单机作业已无法满足需求,大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得以体现,利用挂接在大数据中心的虚拟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其稳定性和计算速度均有很大改善,作业效率明显提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测绘资料管理已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且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1)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测绘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从业人员的计算机能力、业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信息化时代数据管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2)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时代对数据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多、形式各异,因此资料管理系统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以拓展系统可管理的数据类型。资料管理系统还应不断满足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为拓展资料分析、应用等功能提供广阔平台。
3)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作用。大数据在测绘中的应用不能仅限于数据的存储,目前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也仅仅是大数据中的“冰山一角”,今后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让数据“活”起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效的应用。
4)实现硬盘存储的实时监控。大量的数据存储在硬盘中,硬盘长时间存放在硬盘柜中,可能造成数据损坏,无法使用,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实现硬盘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对已存在风险的硬盘内的数据进行备份,可降低资料损失风险。
测绘资料是测绘生产的基础,是广大测绘工作者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规范资料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管理、开发资料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等都是实现资料高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测绘生产单位为载体,分析了测绘资料在日常使用和管理中的现状。本文只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如何实现资料系统性的长期可持续管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