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究

时间:2024-08-31

陈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未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主要还是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首先就要变革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近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农村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道德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当前农民思想道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乡村振兴提出的乡风文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加快,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而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一些农民精神空虚,没有精神支柱,这为一些糟粕文化乃至异端邪说在广大农村渗透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伦理道德受到挑战。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观念更迭和思想碰撞,使得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越来越陷入尴尬和失语的境地,当前农村传统伦理道德面临内部失衡、制约弱化的危机,部分年轻人外出闯荡江湖的“负能量”冲击本地传统道德观念的“正能量”。

(三)思想观念呈现差异。农民分布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农民成分出现了务工、务农、经商等复杂类型,经济成分、社会组织、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农村家庭之间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同经济状况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也呈现出差异性。

(四)道德取向彼此错位。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在向多元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矛盾交织和随意不定的复杂情形,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相背离,道德律他与道德律己彼此错位。一般说来,农民对真善美、假恶丑都有较为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但是,在实际行为上,他们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道德评价相反的一面,言与行处于混乱、自相矛盾状态。

(五)价值准则严重倾斜。部分农民的价值追求向个人主义倾斜,显露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倾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一些通过赌博欺诈或外出“混社会”等歪门邪道发财的人被称为农村的“能人”,备受羡慕。

当下,农村正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架构,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统筹中兴起了又一波的乡村文明建设的浪潮。为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坚持分层施教,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民思想观念、道德取向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突出青年农民这个重点群体,突出不同农民群体应具备的主要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层施教。

二是加强示范引导,营造健康高尚的道德环境。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搭建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切实做到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活动“三个全覆盖”,确保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同时做好农村文明新风培育推广,抓好农村道德形象示范引导,不断聚集“道德微光”,放大“身边感动”,散发“虹吸效应”。

三是制订道德规范,完善思想道德约束机制。坚持本土化、民主化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系列符合乡村振兴标准的道德规范,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完善自我监督机制。促使农民做到自我审度、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健全各级党组织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檢查评比制度、绩优考核制度等各项制度,切实把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投身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14亿人口,8亿在农村。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乡村文明怎么样?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抓、经常抓,聚沙成塔,久久为功,促使当代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多元走向一致,最终建立起与全面小康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让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仅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能记得住乡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