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融入政治课堂初探

时间:2024-08-31

苏丹青

摘要: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本土化,才能具有可行性和生命力。为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新模式、新经验。

关键词:公民教育;课堂模式;公共问题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此项目活动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提升德育教学的视野、水平和能力,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促使地方政府部门形成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关注、支持。这项活动的开展照搬照学外来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让这项活动本土化,才能具有可行性和生命力。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新模式、新经验。

一、明观点、辩问题

公共问题是指为完成其诸如保护个人权利、促进全体人民福祉的责任而形成的一种约定。这是教师首先要让同学们明确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提供一些供同学们辨认的问题,并找出负责该问题相应的部门,如食品安全问题(卫生局),河流污染问题(环保局),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环保局),非法广告问题(工商局,环保局),城市绿化问题(园林局),空气污染问题(环保局)等。在同学們对这些公共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布置同学们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存在哪些公共问题?并分组完成“问题确认和分析表”然后,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汇报这些问题,同学们提到关于小区养狗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伤人事件;在小区周围乱设小摊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小区停车难;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充分肯定同学们已经意识到了社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辨认公共政策问题,使学生对此项活动建立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然后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经过初选,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最紧急,最感兴趣和最关心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制订公共措施解决的;初选后在黑板上保留了五个问题:小区养狗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伤人事件;在小区周围乱设小摊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市区街道垃圾筒的设置与管理问题;开放式公园的管理与整治;黑网吧的问题。然后由提出该问题的小组同学对这个问题做论证和说明。最后学生通过举手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定班级所要研究的公共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激烈,为自己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展开了较充分的论证。经过这一环节,挑选了绝大部分同学所认同和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探究的潜力。

二、简评析、提建议

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前充分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指导老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或给予一定的帮助。收集资料的途径: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检索等。各小组负责解释并简要评析解决该问题的当前的或可选择的措施。

同学们在研究广场舞扰民这个课题时,针对这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同学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这条规定,看到了该规定的优点是有利于减少环境噪声污染。让人能更好的休息,有更好的休息环境,使人们遵守法规,让广场舞的进行符合法律规定。但缺点是法律法规并没有写出具体的惩罚措施对人的效果不是很大。在对现有措施的讨论与评析中,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在互评中学会与人分享和耐心倾听,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已有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构想,编制并论证班级大多数同学支持的具体的建议。

三、善总结、勤反思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实地走访、政策评议、提出建议等环节,接下来要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取舍、整理、汇总,如数据、图表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在课前准备好资料的前提下,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时而也会有激烈的争论,指导老师可适当进行指导,但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干涉,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编制方案的过程既是对前期工作的归纳、总结和提升,也培养了同学们汲取信息、整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团队的合作性。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地参与了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同时。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喜好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计划的制定和工作安排,有的负责内容整理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乐于努力的事情。我们发现在班级中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一些因成绩平平、默默无闻而导致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自信。 这项活动还具有开放性:研究的主题、活动空间和时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构想,并鼓励他们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和行动把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需要“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实践性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我们探究公民教育活动的课堂模式,不是要把在这项活动的实践性改变。事实上,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课堂之外的实地走访、资料搜集,课堂上的充分讨论和磨合也为“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这项活动的成功得益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公民培养方案教师用书》2、《公民养成方案学生用书》

市级课题“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构建(CJK-L2020236)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