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茜
摘要:从统编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能力出发,力图解析统编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表现的内在结构,借鉴国际阅读能力研究、阅读素养测评标准与框架,尝试把建构的统编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的分级指标体系进行实践运用。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表现进行有效观测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全面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分级评价;教学评一致
一、为什么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级评价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阅读教学因文本、阅读者差异、动机等因素影响,更显复杂。一线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年龄学生的思维水平总是参差不齐;能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内容的不同,却不易找到这种不同的本质区别和成因,进而就很难去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方法策略的指导,也进行了练习,但最后发现总有部分学生会的始终会,不会的还是不会(这里涉及到所用的方法策略是否是阅读所需);学生对某个能力点进行了学习,仿佛是会了,但到另一篇文章的具体语境中就又不会了……这些现象在告诉我们:学生因其自身的个体差异,我们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提升的指导;我们即便是指导了也基本上是大而统的共性指导,往往忽略了对个体阅读能力结构差异方面的认知和指导。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是基于学生年龄的认知结构来进行编排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都是按照儿童认知结构来设计的。的确,从总体认知发展阶段能大致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但这是不够的,要知道,即便在解决同一阅读能力的问题时,所用的文本,所处的情境都是不同的,加之受到学习动机、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仅根据年龄划分的认知结构来观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阅读能力还显粗糙。尽管阅读能力是一个涉及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但对学生阅读中的认知、理解、判断、评价、吸收和应用等能力层级进行观测,有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指导。
二、用什么来分级评价
我们在统编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中,对小学所有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按认知能力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在教学和命题中得以实践,它是基于人才培养对阅读的要求、阅读教学与测试实践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可测性原则,拟定发展性阅读中的阅读能力要素,并讨论如何评测这些能力。
在充分利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的理论模型”研究,语文学科阅读能力基于“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三个能力层级展开划分和描述。 学习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层级,包括记忆、信息提取(提取)、分析概括(整合)、领会理解(体会)几个阅读能力要素。记忆、提取、整合、体会,是阅读能力评价的基础结构,强调广泛阅读,多角度观察生活,总结经验,丰富积累。 实践应用能力包括阅读运用(会读)、解释推断(推断)。会读、推断 是阅读能力评价的主干结构,强调根据不同目的和场合,用朗读、默读、浏览等方法,清晰、有效地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创新迁移能力是最高的层级,包括作出评价(评价)、创造运用(运用)。 评价、运用是阅读能力评价的核心结构。强调联系阅读和现实生活解决具体问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探究,并批判性地评价、吸收传统以及当代多元文化。
这一理论的运用使我们丰富了以认知结构进行分类的阅读能力指标体系,深入到具体的儿童解决问题的场景或语境中,通过阅读现场去探寻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三、怎样进行分级评价
借助这个能力指标体系观测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查漏补缺,也利于学生自我监控。
我们利用这一分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花钟》、四年级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六上第四单元12课《桥》为例简要阐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积累、概括主要内容、想象、感受人物形象几个方面能力要素的分级评价实践与思考。
1.观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学生在课堂或是测试中的情况,直接反映出学生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强弱。教师可据此判断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一: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围绕语文要素《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1设计的练习是: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对于这种带有个体经验的积累体验和练习,非常适合用分类评价观测学生的能力水平。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因受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不易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但从勾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及交流中却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学生的能力结构。
①勾画零散的信息,却说不出什么理由的孩子只能进行简单的信息提取;②能勾画出较多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还能对所勾画的信息按照景物、动作、句式等方面进行归类整理,这是分析整合的能力;③对课文已经理解了的孩子从勾画的信息中能感受到邊疆小学的特别之处,并能进行仿说仿写。我们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阅读能力差异进行相应指导。这既是教材的要求,也符合该年段的认知特点,而且这样的分级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更具操作性。
答案①的孩子显然没有领会理解,就需要进行逐句朗读(默读),了解每句话意思,以及去发现每句话之间关系的指导和练习;答案②的孩子就要指导他们如何去整合信息,区分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学会把“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非重要部分去掉,从而更准确地概括这一段的大意。这样的分级评价很清晰,指导自然也得法。
分级评价的教学实践,我们只是做了的一点点尝试,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去完善,为提升儿童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语文素养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与学生评价的一致性研究[D].当代教 育论坛,2011.06
[2] 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1
[3]约翰 B·彼格斯. 凯文 F·科利斯. 学习质量评价 solo 分类理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6
[4]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