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传统文化点燃语文课程之光

时间:2024-08-31

王宇航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弘扬民族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当今时代的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中,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程

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比如看见一轮皓月,一种人想的是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种人想的则是一个冰冷的星球,他的物质结构是什么?它有没有开发的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某部著作,某个学术思想,我们更需要仰望的是古人的精神文化之光。无论是代表初民情怀的《诗经》,还是市井陌上的《汉乐府》;无论是文人忧思,还是魏晋风度;无论是盛唐气象,还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其中所流传的华夏文明、精神财富都是我们无穷无尽的宝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中华传统文化,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正在消失。那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承担的责任。

基于以上,我们学校选取了可操作性强,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又能兼顾高考的子课题——“有效整合语文課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应试与文化的融合,我们将研究活动分为两类:教学类和活动类。

一、教学类

1.研发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必修一中的《优美的汉字》可以让学生感知汉字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奇妙的对联》学生不仅学习对联,欣赏对联,还可以创作对联。于丹说“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孔子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导读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论语》之门,让他们可以走进门去,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必修二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我们语文高考考查重点。

必修三中有《红楼梦》导读。红学研究在中学阶段似乎有点深,但是作为一本人生之书、一本社会之书,让学生有一定的涉猎是非常有益的。教材的介绍也仅仅是管中窥豹,我们就以教材为依托进行了相关的拓展,比如《红楼梦初探》、《红楼梦诗词》等等。目的让学生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兴趣,为他们打开红学的大门。

必修四 有《中华文化精神》;必修五有《古代文化常识》《三国演义》。

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中都要有意识地将以上的篇目深入挖掘,适当拓展,亦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公开课的首选篇目。

2.注重研发课文中的有人文精神价值的篇目

《陈情表》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百善孝为先”;《逍遥游》让学生的思想变成那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自由的翱翔;《苏武传》《离骚》让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深深地去感染学生;《赤壁赋》让学生认识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面临人生困境,自当乐观旷达等等。

这些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我们最有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感知古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之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家国情怀、天下意识的深深共鸣;让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生命的种子。

3.研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以教材为依托,我们打算研发一系列的校本课,源于教材而广于教材。如《论语》系列,《诗经》系列,《庄子》系列,《苏轼》《红楼梦》《三国演义》《节气、节日风俗》等等。校本课的立足点就是“激趣”,不必太深,重在了解。也许这就是一块小石子,在学生的心中荡起微微的涟漪;也许微微涟漪之后就是求知若渴的学习。

二、活动类

1.中国古诗词诵读大赛。诵读古诗文,涵咏古文学,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典之美,感知传统文化的水墨意蕴。

2.古今观点碰撞辩论赛。如:对于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你怎么看?让学生的思维不囿于一家之言,不固定于书本之说,积极地进行辩证性思维,让学生养成思辨能力。

3.成语大赛。成语即传统文化的精髓,成语的学习与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微言大义”,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了解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4.学生讲坛。如:以课前演讲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化人物,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等。可以介绍其生平,可以介绍其作品,更可以汲取人物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5.课内文化常识整合。立足于课本,归纳整理文中的文化常识,让其还原原文,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生活中不断感知、逐渐渗透。比如传统文化的中的节气、节日风俗。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年期盼;体会阳春三月“修禊事”的美好;享受中秋时分花好月圆的微凉;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整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发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立足应试,可以更好的迎接高考;同时可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 传统文化有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我们今天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在物质化的今天,能更好地保持住内心深处的原始情怀,让他们所收益的不仅仅是考试,更是生命的滋养。

何其有幸,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境界”;何其有幸,我们是一个文化人,我们可以去感受、去参悟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有人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讲台上的耕耘,能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添一把燎原之火;愿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注一股清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