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鸿
摘要:通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所写的歌行体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出杜甫性格中的两个特点:一是忧国忧民;二是无私无我,有牺牲精神。文章分析了这两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好处。
关键词:杜甫忧国忧民;无私无我;牺牲;性格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肃宗上元元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饿殍遍野。杜甫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草屋。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段平静的田园时光,创作了不少田园佳作:《田舍》、《春夜喜雨》、《水槛遣心》等均作于此时期。然而诗人并没有陶醉在自然的春光和个人的小确幸里,忘却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八月,浣花溪畔的一场暴风雨袭来,狂风大作卷走了草屋顶的茅草,附近的儿童也趁机把诗人家的茅草抱回家去添补家用,年迈力衰的诗人唇角口燥却又喊不住这些顽童,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屋顶一块块暴露出梁木。乌云低压,夜雨即至,无可奈何的他拄杖哀叹,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下这个风雨交加的不眠之夜:
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手不凡。连用一系列典型的动词“怒号、卷、上、飞、渡、洒、挂、飘转”刻画了夜雨大作前“狂风卷茅”的动态场景。”诗人纵情放笔,气势如虹,让人似乎身临其境。
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场面,运用叙述,交代了南村群童无视诗人“当面公然”光天化日之下抱茅入竹,一个“欺”字,写透了诗人的无奈与屈辱,也写出了南村群童的调皮顽劣、自私自利。紧接着诗人运用描写“唇角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生动刻画了作者眼见群童抱茅却因自己贫病交加年老体衰,虽心急如焚、气愤郁结却又无可奈何的窘态。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了傍晚狂风停止,乌云压顶天空变暗,大雨将到的景象。接着笔锋一转,将视角由昏天暗地的室外引向室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个室内特写令人身临其境,好像亲眼所见诗人一家躲在因漏雨满是雨水一点干地方都没有的草屋里,大雨如麻线一样从屋顶浇灌直下,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一家人浑身湿透紧紧蜷缩瑟瑟发抖。诗人的小儿子在漏雨的草屋沉沉睡去,身上的被子用了很多年又薄又破又湿,孩子冷的缩成一团……我们似乎看到愁眉不展的诗人和妻子,裹紧湿衣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各怀心事。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交代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王朝社稷摇摇欲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念及此诗人常常失眠,更别说在这个风雨大作长夜沾湿的夜晚,诗人又如何入睡?诗人浑身湿透,狼狈不已,长夜无眠。身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却无法给妻儿一个安居之所。目睹湿淋淋地床上盖着破被子酣眠的儿子和愁眉不展的老妻,诗人内心在想什么?想明天雨停了赶紧采茅修屋,晾晒被子家具;还是去求亲告友,讨要物资;亦或是抓紧投递诗作,拜访权贵,谋求一己职位和安居之所?
诗歌最后一节,是诗人理想的升华,他直抒胸臆高喊出自己的内心所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好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大爱的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贫穷,无养家之俸,无安居之所, 缺糊口之食,早出晚归躬耕南亩,却不忧屋、不忧食、不忧自己,独忧“天下寒士”无广厦可居,无安宁可得,诗圣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胸怀和情怀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感叹和祈愿,一个感叹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慷慨陈情:自己年事虽高穷困潦倒,却祈愿天下像自己一样的“寒士”能丰衣足食,有屋安居,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哪怕自己的草屋独破,哪怕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年迈多病的杜甫饱受战乱流离漂泊之苦,在成都浣花溪畔,在友人和乡邻的帮助下建草屋,暂时有了居住之所。但八月的一场暴风雨却让年迈多病的诗人和他的草屋饱受重创。正如他在《凤凰台》诗中说的一样,要用自己的心血孕育中兴的征兆一般,为了天下寒士免受饥寒他宁愿牺牲自己。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绪抑扬曲折的变换,完美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性格的形成的根源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祖上十四辈世代为官,他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特质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孔子说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自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他两次参加科举却均落第,他虽放弃了科举入仕途,却没有意志消沉,马不停蹄的奔走步入干谒者的行列,谋求入仕机遇。杜甫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他入仕的目的不为自己,只为苍生。他不在意官职的大小,只要能够辅佐君王,救国救民,他就可以不計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甚至自身的安危。他不畏生死奔赴凤翔追随肃宗任左拾遗的动机,就是希望在国难中为国效力,救民于水火。
儒家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命运显达的时候追求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时运不济困顿潦倒的时候就独善其身,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诗人杜甫,却不愿做“独善其身”的自私选择,他在个人的痛苦失意和贫困潦倒中为苍生忧心、为他人祈祷幸福人生,甚至为此愿意奉献自己的生活,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诗与时代、国家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以诗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忧、所愿,抒发国之殇,民之痛,己之悲。
大爱无疆,我们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了一个王朝的陨落和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生命的伤痛;我们也在他的诗中,读到了一代诗圣以诗记史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善良仁慈,悲悯苍生、无私舍我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2]叶嘉莹说杜甫诗[M],石家庄,中华书局,20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