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洁容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明确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对小学学生品行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评价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深入探析,指出其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实践问题,进而提出具备可行性的改革策略,对推进我国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案例文献的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旧有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加以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
关键词:养成教育;评价机制;核心素养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推进德育教育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基于此,本文围绕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可以进一步发挥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教育意义,对丰富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容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进我国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养成教育成效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在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时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明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规划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机制,使其可以自主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过程性原则
从养成教育的性质来看,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通过反复教育和引导才能达成养成教育目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2]。因此,小学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必须要遵循过程性原则,不能只强调量化评价,更应注重对养成教育过程的质化评价,既要看到养成教育的教学成效,更要注重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并对学生加以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循序渐进地实现养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
3.个别性原则
个别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来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合理利用小学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发挥养成教育的教学意义。从微观层面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各不相同,这导致小学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是必须遵循个别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而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机制,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整合性原则
养成教育成效评价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成效评价不同,学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养成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教育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个人素质、道德修養乃至于语言行为等进行全面的教育,这就要求养成教育成效评价必须遵循整合性原则,教学评价机制必须能够考查学生整体的、多方面的自我表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成效进行综合的、立体的评价,进而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法
观察法是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的重要质化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观察评价,进而得出最真实的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客观的教学依据[3]。观察评价法具备四个优点,首先,观察评价法更注重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构建适合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其次,观察评价法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与归类,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强化养成教育的准确性和标准化。再次,观察评价法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教师可以在长时间的观察中认识到学生的本质特征,明确学生的行为方式会受到哪些变量的影响,进而通过控制变量来优化养成教育教学成效。最后,观察评价法更注重从微观的个人的角度评价学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养成教育的教学作用。因此,观察评价法是实行小学养成教育成效评价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优化养成教育教学成效评价机制必须要重点关注的评价方法。
2.情境性评价法
情境性评价法是评价养成教育教学成效的一种重要的定向方法,情境性评价法更为灵活多样,可以收获更富于个性化的评价结果[4]。情境性评价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由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针对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内的反映加以评价,获取评价结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教师以开会为由短暂地离开教室,并对学生在教师离开后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对学生的自控力及学习兴趣等加以评价,获取直观的教学成效。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以此来判断养成教育的教学成效,并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智养成程度制定下一阶段的养成教育计划,是养成教育更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情况,优化其教学成效。
3.档案评价法
档案评价法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双重评价,档案评价法的主要形式,就是对教师在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活动期间记录的活动档案加以评价,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析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整改,进而对教师在具体的养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加以评价,帮助教师改正错误的教学观念,进而实行更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三、小学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存在的实践问题
1.对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不重视,是阻碍小学养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小学已经开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但应试压力仍然存在于小学教学中,为应对应试压力,教师普遍更注重与学生的学科教育为忽视养成教育,即使是部分学校相对重视养成教育,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健全的奖惩制度,无法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较适合学生对养成教育普遍持有轻视态度,自然难以发挥养成教育的教学作用,阻碍学生的品行发展。
2.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对养成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无法正确把握养成教育的教学作用,导致其无法名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而影响养成教育教学成效[5]。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明确的养成教育思路,无法为学生制定现实的具体的养成教育目标,养成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碎片化教育,仅作为学科教育的补充部分而存在,无法正确发挥其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形成系统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只有发挥家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养成教育的教学作用,获取更好地教学成效。然而根据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唯一的交集点就是家长会,而大部分学校还将家长会变为“告状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都无法全面地认识学生,难以那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养成教育缺乏理论基础,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整合性的教学评价,自然难以保证养成教育成效。
4.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的主要体现在我国小学现有的养成教育模式只强调教学成果而不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养成教育本就是过程性教育,而学生又具备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可不相同,很难保证养成教育可以取得某种量化的教学效果,要考察养成教育成效就必须从养成教育过程入手,观察学生的成长发展,但我国小学现有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却只强调对教学成果的考察,会歪曲养成教育的教学意义,阻碍养成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品行发展。
四、提升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丰富评价方式
教师应转变既有的养成教育理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察,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运用情境性评价方法,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进而观察学生的行为,获取真实客观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帮助教师制定更完善更适合学生的养成教育模式[6]。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时,可以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回家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并与父母进行沟通,确定学生做家务时的态度和行为,以此来确定学生是出于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做家务还是真的李杰接受了教学内容,从而对养成教育教学成效进行客观评价。
2.丰富评价主体
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立场、性格、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养成教育成效评价的客观性,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养成教育评价主体,将学生和家长引入到养成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中,通过综合评价来优化养成教育教学成效[7]。例如,教师可以在某次实践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而学生之间互评也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引导正确认識自己、完善自己。
3.拓宽评价目标
教师应进一步完善评价目标,建立综合的目标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作为养成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目标,将其他目标作为次要评价目标,以三种主要目标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的首要目标,通过多种养成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养成教育中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调整评价内容
通过本文的深入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普遍存在空洞无物的情况,“你好棒”,“很厉害”等评语普遍出现,却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和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调整养成教育评价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言之有物的评价,才能提升养成教育的成效。其次,还应将对教师的评价引入养成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学校定期组织自评会和互评会,对教师的教学成效加以评价,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优化养成教育教学成效。
结论:
通过文章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生的品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是顺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实效性提出四点具体的建议:丰富评价方式与评价主题、拓宽评价目标、调整评价内容,围绕本文提出的建议开展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的教学成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戴珊珊.实施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推动学生品行发展刍探[J].成才之路,2020(24):127-128.
[2]吴永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3):151-153.
[3]郑丽霞.网络时代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家长,2021(17):185-186.
[4]马雪娇.低年级学生规范养成教育的优化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40-41.
[5]陶继新.点上突破,全面育人——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养成教育掠影[J].新校园,2021(04):4-8.
[6]张晓红.小学数学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3):53.
[7]郑朝杭.用心播种 静待花开——沙河市实验小学习惯养成教育概况[J].吉林教育,2020(36):21-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