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题班会课的系列化实践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4-08-31

姜卫红

摘要:科学的班会课能启迪学生智慧、增长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和谐班级,让新课改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主题班会课;系列化;全面发展

一、开展主题班会课系列化研究的必要性

1.主题班会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德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德育的主阵地---班会课,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班会课能启迪学生智慧、增长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和谐班级。

2.班会课现状的迫切需要

首先,班会课受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班会课的重要位置,但是部分学校仍然表现出班会课乏力现象。其次,各个学校的班会课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班会课已经课程化,但有的学校主题班会存在着“无主题、无计划”现象。再次,班主任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班主任是是班会课的直接编导者和引领者,他们的水平决定了班会课的水平。

二、核心概念学习

1.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活动,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主题班会系列化

主题班会系列化就是把某一特定阶段的班会主题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用相同的结构、方法策略进行授课,以便达到使班会课成为一个着眼于学生未来和思想品德提高、有规划和针对性,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各种活动相互联系,能够充分发挥整体德育功能的科学全面的主题班会活动体系。

三、国内此领域的研究

近几年,国内在主题班会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选,关于主题班会含义方面:《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李银德和沈景娟教授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其次,关于主题班会发挥的作用方面的:丁如许的《魅力班会课》、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都明确指出主題班会对班级建设、对实现课改总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本次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在吸收与借鉴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使初中的主题班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的班会体系。

1.实现班会课“内容主题化”。根据班会课程标准,制定出每一个学期主题明确的课程。

2.实现班会“主题系列化”。追求班会主题的系列化和模块化,使班会主题由浅到深,有梯度,有深度,避免重叠交叉。

3.实行“案例教学法”。做到精选案例,使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实现班会“课程化”。制订出符合新形势的班会课程标准,把主题班会作为一种课程,在课表中固定下来,班主任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规范执行班会课。

5.实现班会“资源共享化”。形成本校的班会教材和资源库,与全校班主任共享。

五、研究成效

此次研究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旨在培养“胸怀大志,心系责任”的好少年。本着这一主旨,我们研究形成了青岛第六十二中学三个级部不尽相同又相互联系的主题班会系列。七年级“三自”--“自控,自尊,自强”的自我教育;八年级“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的爱心教育;九年级“三成”—“成人,成功,成才”人生规划教育。其特征有三:

第一,班会主题量身定制。不同级部的班会主题都是从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尽相同。

第二,班会主题横向递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七年级学生缺乏自律和自制,所以是自我教育;八年级学生相对成熟,所以是爱心教育;九年学生面临着中考,所以是人生规划教育。

六、开展主题班会的意义

初中主题班会系列化研究,具有促使主题系统化、内容连续化、目标明确化的作用,有利于减少班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德育品位,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

1.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有利于拓宽班主任视野;班会课进行班会实践,可以帮助班主任提高实施班会课的方法与技巧。

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班会主题序列化也就意味着问题化解的有序化。各种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班内师生、同学关系就会融洽,班级氛围健康向上,这将极大地促进班集体建设。

3.有利于充实德育内容,突出德育主题活动实效性

初中主题班会系列化研究着眼于班会的“系列化”,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得到了保障,同时班会活动内容与方式与学校现有的德育活动进行整合,又解决了班会实践中的无计划和实效差等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丰富、实用且有规划、有目标的主题班会课,将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张紫晨,1991,沈阳出版社

[2]《魅力班会课》,丁如许,2011,华东师范出版社

[3]《“新基础教育”论》,叶澜,2006,教育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