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探讨

时间:2024-08-31

谢晓红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把控好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和提升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研究的问题。随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不断被强调,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本文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出发,主要从“实物演示”“主张观察”“验证猜想”这三个方面出发,讨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针对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实际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十分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必须在了解现阶段的教育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形象化的认知特点来采取实物演示的方式教学,在课上主张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数学知识之间的规律并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在不断验证猜想的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习。

一、實物演示,设计形象化课堂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限制,他们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会首先采取形象思维方法,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必须以形象化的课堂展开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方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的呈现,这可以使得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化,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具体,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测量的具体实物带到课堂,同时结合班级内已有的实物进行教学,注意各种实物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长度的测量或推断。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笔记本、一个水杯、一个屏风,大家想想能用什么进行测量?”不少学生纷纷拿出了直尺,在测量完笔记本和水杯的数据后,发现屏风的长度直尺无法测量,教师可以拿出卷尺并进行测量,测量屏风的长度为1.5m。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米和厘米进行对比,比较1cm和1m之间的差距,实际上经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基本能够明确1cm和1m之间的差距,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二、主张观察,发现知识的规律

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和总结。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出示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并能够根据数学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出示不同的实物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在一系列角的观察中,学生会分析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比如,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三角直尺中存在不同的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等,这说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正是学生产生了积极思考的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角的构成上,发现角和角之间的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后,基本能够顺利得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不同的角度之间也存在着大小的不同等概念。

三、验证猜想,开拓学生的思维

验证猜想不仅是学生需要明确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验证猜想也是不断推进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推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问题情境的创设、类比推理教学方法的应用、实验演示法等来激起学生提出猜想的兴趣,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在学生能够利用运算规律进行具体算式的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首先,教师出示运算题目,如21-4×2、12+18÷3等,学生需要先在头脑中作一个得数的设想,并利用竖式的运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发散和成长,同时还能将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规律、有技巧可循,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来决定的,教师应采取实物演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观察和探索来引导学生发展数学学习的规律,同时结合验证猜想、自主探究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成长,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静琪.小学数学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82(11):65.

[2]孙志祥.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36(20):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