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时间:2024-08-31

郭世明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关注也越来越集中。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启蒙课程,而扎实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能得心应手。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个体差异

目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独霸讲堂”的现象,学生处于枯燥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兴趣难以提升,还有,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通篇概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出现偏差,不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尊重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展进行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提升学习质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长短,并会比较物体长短。我在教学活动中,准备不同长短的教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直尺摆在桌面上,同桌合作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会发现什么?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这些物品大小不一样,并积极举手回答:老师,这些物体有长有短,大小不一样。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然后组织学生4人一组进行讨论,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长短的,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物体进行对比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来:老师,要对比这几个物品,我们采用一端对齐的方式来作比较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对比长短的办法。为了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具中纸条的长短、毛线的长短、还有自由对比胳膊的长短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组织讨论,总结经验,也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观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處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1-5的认识”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肢体数量的教学,首先我引导学生跟我一起做动作: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小手,摇摇脑袋,然后老师开始出题:伸出2根手指,你伸出几个手指和老师组成4根手指呢?学生掰着指头大声说:2根手指。我继续提问:我伸出1个手臂,你们伸出几个手臂才能组成3个手臂呢?学生兴高采烈的举起双手说:2个手臂。我给予学生肯定的回答:真棒,那我再问一个问题,我的左手伸出1根手指,右手伸出2根手指,加起来几根手指?同学们也像模像样的举起自己的手指进行1、2、3的数数,高兴的说:3根手指。请大家伸出手掌,告诉老师,你们有几根手指?5根手指!通过对1-5的认识训练,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利用游戏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认知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外来情景都抱有好奇并探索的心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抓住这一关键点,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主动建构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我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厨房场景投射到教室之中,影像图片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我告诉学生准备吃水果了,学生的兴趣被带动起来(小孩子,天性好吃),注意力也就集中到课堂之中来了,我向学生提问:桌子上一共摆放了几种水果?都有什么水果?学生竖起小脑袋,1、2、3的数了起来:老师,一共4种水果,分别是苹果、香蕉、橘子和鸭梨。我赞扬了这位小朋友,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吃水果了,告诉大家:苹果有6个、香蕉有5个、橘子有6个、鸭梨有3个,请问,老师吃1个苹果,小明同学吃1个香蕉,小玉同学吃1个鸭梨,小强同学吃2个香蕉,小智同学吃2个橘子,最后这4中水果还剩多少?哪种水果最后剩的多?学生听完问题后,开始一个一个计算,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苹果6-1=5个,香蕉5-1-2=2个,橘子6-2=4个,鸭梨3-1=2个,最后苹果的数量最多。学生们的回答快速又准确,看来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数量减法,我再提出一个加法的问题:这个时候,妈妈又从外边买回来香蕉5个,橘子2个,鸭梨3个,那现在那种水果最多呢?学生结合课本所学内容,拿出演算纸进行计算,最终得出:苹果还是5个,香蕉2+5=7个,橘子4+2=6个,鸭梨2+3=5个,香蕉的数量最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代入,构建生活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质量。

在“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准备了生活中存在三角形结构的一些图片,教学开始之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建筑物和设施,比如:房屋、桥梁等,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从这些图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学生自己观察这几幅图片,观察细致的学生发现后立即举手回答:三角形,三角的结构。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特征,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三角形的教具和四边形的教具进行拉伸,亲自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我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结构呢?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篮球架、电线杆、桌子等等。通过借用身边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效果。

三、尊重个体差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学生集体中,因家庭环境、知识构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出现学优生、学困生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整体质量,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教学进度,同时,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建立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表内乘法”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自身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将课外作业分层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课堂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做题:

1、3×7=()5×6=()2×8=()4×5=()2×7=()

2、( )×5=356×()=36()×6=183×()=27()×4=246

选做题:

1、4×7+4=()5×6+6=()6×7+7=()

2、3×8-8=()8×4-4=()5×6-6=()

团队题:

1、4×5+6×2=()5×2+1×7=()

2、3×2-1×4=()7×3-3×5=()

通过对习题分层次的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习题要求进行练习,全班学生需要把必做题计算完成,学习能力强或理解水平好的学生可尝试完成选做题的习题,最后的团队题,需要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完成。作业分层次的布置,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让学优生可以加深理解发散思维,团队合作的解题,能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解题当中,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同时,这是一项长期积累和创新的教学工作,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努力创新拼搏,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314-314.

[2]杨海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3(7):15-15.

[3]李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29(2):104-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