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策略

时间:2024-08-31

黄彩红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们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德育教育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达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时代赋予我们艰巨的使命,从课本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而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内容之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当代的教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技能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实现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重视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对德育内容渗透的重视程度,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实现更好的成长。

一、品析语言,体会德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经典的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在内容传达上,行文构思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有着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仔细品析文章的语言,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品鉴文章的能力,对于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就比较注重带领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即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就让学生来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如描写父亲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攀”“缩”“倾”三个字传递的情感,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爷爷又是怎么跨越障碍物的,相比自己跨越障碍物的轻松,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慢,这样一来,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深沉,此时在顺势向学生灌输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相关的德育内容,自然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创设情境,感受德育的内涵

创设特定的语文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是近年来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比较青睐的教学方法之一,而经实践证明,有效情境的创设确实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更理想语文教学效果的获得。

例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几幅图片: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忙碌的图片,大臣们指着织布机夸赞布精美的图片,皇帝赤裸着身体在马路上游行的图片,几张图片滚动播放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小视频,此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小孩、行人的角色,让他们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诚实的可贵,勇敢的力量,这样一来,通过多媒体情境和表演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不仅很好的掌握了文中的内容,而且感同身受,打心底里明白做人要有诚信、勇敢这样基本的品质。

三、联系生活,延伸德育的价值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是需要生活来实现和检验的,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准生活与课本内容的衔接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一些更有价值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延伸,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孔乙己的身份有着怎样的特殊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文章写了几个片段,具体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孔乙己最后出现在咸亨酒店买酒的时候,小伙子把酒放在了门槛上,却没有递给他?结合你现在的生活想一想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对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启发?这样层层递进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感受到了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当然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可以说达到了不错的德育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育实践中,从多方面着手,探究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渗透德育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要完成的神圣使命。本文给出的品析语言,体会德育的内容;创设情境,感受德育的内涵;联系生活,延伸德育的价值三个策略是个人实践之后认为比较有效、可行的三个策略,当然,不够完善和具体,在日后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探索中,还会继续研究此问题,继续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内容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邱锦红.初中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及其实践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42-43.

[2]韩志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51-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