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宏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8-31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德宏州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人力资源队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对实现德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德宏州职业教育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德宏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成效;问题;对策

一、德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一)德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德宏州现有职业院校9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1所,省部级重点职业院校2所,国家级改革示范职业院校2所。全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所,其中独立建制8所。院校占地面积1141亩,建筑面积30.33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9亿元。现有实训室286间,实训建筑面积56896.6平方米。在校教师86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64人,占31.27 %。在校学生19567人(其中高职5526  人 ,技工828人),缅籍学生322人。全州职业院校共开办12类34个专业。学生就业率98.35%,对口就业率62.45%。

(二)德宏州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州委、州政府2015年6月对德宏州州属职业院校进行整合,学院从办学水平、办学条件、规模、质量等得到大幅度提高。各县市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芒市职教中心转变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新建专业实训基地、重新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盈江职业高级中学引企入校,开设珠宝玉石营销与加工专业和蛋糕加工等专业;瑞丽、陇川、梁河职业高中与北汽瑞丽集团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

2.不断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省、州各级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改善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德宏职业学院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7亿元继续进行补短板项二期工程建设;芒市职教中心先后投入 4714万元建设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陇川县先后投入资金5170多万元,新建了实训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餐厅、报告厅、汽修专业实训室等建设,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新校迁建工程已完成征地并即将动工;盈江县投入3.96亿元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今年将完工,项目完成将能满足3000名中职学生同时进行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学。瑞丽市职业高级中学新校址与澜湄学院已一同规划一同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国家、省、州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如,陇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采取“国培计划”,同云南工商学院合作帮扶教师转型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县职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达32%,学历达标率100%。芒市职教中心积极争取支持,三年增加57名教师储备,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支撑。二是建立灵活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各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2018年各职业院校根据省教育厅下达指标,聘任80个校外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新老教师互帮互学。四是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浙江相关职业院校跟班顶岗、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德宏州各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服务对象、企业需求等市场信息为导向,开设专业、深化管理、办好学校。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内容,与州内外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结合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目前培养的技术人才除服务德宏本地外,已大量输送至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二是“无缝”对接促就业。加强与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实习”就业过渡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如:芒市职教中心与北京金百万餐饮公司、上海老丰阁有限公司、苏州苏苑饭店、芒市珠宝小镇“云玉云祥”玉文化有限公司、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等签订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与云南旅游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大理五色花珠宝玉石城、芒市双语幼儿园等企业达成长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协议,呈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实践连体、毕业与就业并轨”的良好发展态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60%,订单培养率达60%。三是提高人才质量。创新“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模式,注重收集用人企业反馈信息,邀请行业协会、企业技术导师参与学校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定向培养人才,构建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对口、达标水平。四是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增调市场急需专业。各職业学校结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开办新的专业。如:芒市职教中心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置咖啡种植与营销、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等特色专业。盈江职业高级中学新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电子技术运用、电子商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青睐。

5.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一是在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建设理念先进(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与市场企业需求接轨)、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共同)、课堂教学改革领先(信息化)、专业师资一流(名师学科带头人)、设备条件一流、企业社会高度认可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如:芒市职教中心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人文历史、民族文化、青年就业倾向等实情,不断挖掘潜能,加大优势专业的打造。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音乐表演(幼儿教育方向)等专业在全州享有优评。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三个专业已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学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二是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稳步提升办学水平。自2013年以来德宏州已举办了六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并选派学生和教师参加全省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较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州各职业学校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办学实力。

6.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一是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部门,对有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户实施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近几年来,全州各职业学校、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0万余人次以上。通过培训,将职业技能在全市范围内推展开来,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发家致富,彰显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积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州中等职业学校第36技能鉴定站、芒市职业教育中心第206职业技能鉴定所、盈江县“云南省第109职业技能鉴定站和鉴定点”和“德宏糖业职业技能培训站和培训基地”、德宏师专(普通话)、德宏州捷安职业培训学校(挖掘机、叉车作业操作证)等联合开展技能鉴定、考证工作。在服务好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鉴定所推进劳动力公平竞争的杠杆作用,参与社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为全州劳动力市场准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发挥全州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能,服务农村取得新进展。如:2016年初盈江县采取“整合资源,覆盖周边,服务群众”的方式成立了6个职成教服务中心,6个职成教中心均设有办学点、办公设施、培训设备,共有示范水田120亩,园林、种养殖、餐饮服务示范区86亩。职教服务中心对全县15个乡镇和1个农场开展成人教育服务工作,重点对全县的农民成人文化技术、种养殖示范、劳动致富引导、农民工引导和法律法规等进行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34期89263人次,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德宏州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凸显,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加利好的消息。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被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社会上部分人员,特别是部分领导依然存有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观念。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认为上大学才是子女成功的出路,读不了普高、上不了大学不如趁早回家种田地或外出务工。读职业学校最终也是要外出打工,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不如直接去打工。在这些主观因素影响下,到职业学校“学和不学一个样”的认识观念在学生和社会上广泛传播,直接影响职校的生源,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各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积极联合行动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致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措施保障和软环境保证。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近年来,全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德宏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全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离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中,由于缺少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且州内缺少大型企业,我州职业教育开展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产教没有实现深度融合,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总体不高,参与程度较低,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三)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有限

由于受土地、税收、招生、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还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参与渠道不畅通、制度环境不完善等。在德宏州,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力量比较有限。目前,德宏境内只有两所民办职业学校,分别是瑞丽市珠宝学校和德宏黄冈启明综合高中。由于两所学校规模不大,对德宏州职业教育贡献并不突出。

(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环境不够完善

德宏州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总体欠发达,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期,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德宏州境内缺乏规模化龙头企业,企业用工薪酬较低,与最低工资标准基本持平,企业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二是企业想用便宜工人的思想还较为严重,缺乏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三是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不严,劳动力执法检查力度不够,未参加培训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盲流和外来输入劳动力依然严重;四是技术型人才和劳动密集型粗放劳动力用工待遇无明显区分,存在技术型和体力型劳动力倒挂的现象。

(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结构不优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首先反映在全州职教师资数量与发展规模需求间的较大缺口上。截至2018年初统计,全州中等职业教育在职教职工人数为868人,其中专任教师745人,生师比为21.9:1,远远超出高中生师比12.5:1的比例。其次,現在教职工多数是从基础教育转岗过来的。由于德宏州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缺少来源,师资匮乏,现有的专业师资大多“半路出家”,从基础教育转行过来,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还需要重新进行培训。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和编制部门已经给予了大力支持,允许参照高中引进人才政策,对紧缺专业人才进行优聘,但受名额和专业的限制,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引进教师队伍的问题。

(六)德宏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招生困难现象。造成德宏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内部管理机制和职业学校自身方面的问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全州仅有芒市职业教育中心能完成招生任务,梁河县职业高中、陇川县职业高中、瑞丽市职业高中十几年来都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致使学学校发展缓慢,步履维艰,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协调。

(七)办学观念滞后、管理不够规范科学,办学效益低

一是学校和社会对职教的办学业绩缺乏科学的评价。采取普通中学升学率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就是一大误区;二是缺乏职业教育终生化观念,社会上普遍把职业教育当作简单的一次性的技能培训对待;三是缺乏市场化办职教观念。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实实在在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四是缺乏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五是抓职业教育缺乏创新观念。

(八)专业不强,办学特色不突出

部分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脱轨,与当地经济联系不紧密,无法与社会产业调整、经济产业转型及升级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无法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专业设置不科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重复性,“大而全的问题”突出;二是专业设置品牌意识不强。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面临很多困难,部分学校只考虑眼前利益,一味迎合市场,迎合招生需要,导致专业设置多而杂,专业设置参差不齐,专业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由于专业品牌意识薄弱,专业建设滞后,在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时没有竞争优势,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劣势,形成恶性循环。

(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教育需要

全州职业学校现有各种教学用房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训用房、学生宿含、食堂都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梁河职业高级中学只有一幢教学楼属完好用房,其它教学、生活用房基本属危房;瑞丽职中也因占地面积太小、面临异地重新规划新建。全州职业教育教学、实习仪器设备价值仅6700.74万元,并且淘汰和即将淘汰的设备占绝大部分,生均可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德宏州属于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州,各级财政综合实力有限,财政收入仅为吃饭财政,各级党委、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各级财政没有建设职业教育经费评价机制;二是各级财政拖欠学校保障经费数额巨大,经费拨付严重滞后,学校基本无法根据经费拨付做出绩效评价。

三、德宏州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德宏州是典型的边疆欠发达地区,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要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招商、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

(二)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继续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进中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和“双证融通”试点工作,建设若干个有企业、学校、社会等各方参与的大师工作室。主动了解州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通过“冠名班”、“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等模式,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通过法制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等责任。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要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在招生就业、申报项目、师资培养、学生资助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对待。各县市、各部门要在出租或转让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予以扶持,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考核评价等方式落实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

(四)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

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政府要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鼓励企业建立高技术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五)加强师資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放宽用人限制。对职业学校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学校招聘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允许职业学校根据各自专业教学的需求,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允许虽无学历、职称,但有实际教学能力和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到职校任教,或由财政出资实行固定补贴,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二是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大“双师型”师资培训投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切实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各级主管部门应将对职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依托德宏职业学院和芒市职业教育中心,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大我州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力度。四是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制度和绩效工资政策。落实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落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六)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招生困难局面

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初中学校校长和片区教研室负责人到校,请他们参观校园和实训实作设备设施,了解职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向他们宣讲国家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让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配合做好职教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对上中职、学技能的宣传,提高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把宣传工作下移,组织教师组成宣讲团,深入各中学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开展宣讲、文艺表演、展示办学成果、设台接受咨询、发放资料等,可以让初中生初步了解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组织教师分成座谈组、下乡组,在招生现场或入村入户为学生和家长解决难题,使学生和家长还没有入学,就已经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增加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好感度,激发他们选读职校的兴趣。

(七)转变办学理念,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学校和社会对职教的办学业绩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采用普通中学升学率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应将社会需求、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就业质量、社会服务等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健全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是树立职业教育终生化观念。职业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技能培训,它是持续性的终生性技能培训;三是树立市场化办职教观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观念,职业教育才会有大发展;四是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职业教育是最现实的、最直接的生产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但要让广大劳动者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还要让他们普遍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直接地、现实地发挥出来;五是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是职业教育生命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所赖以生存的计划经济已不复存在,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才可能实现大发展。

(八)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突出边疆办学特色

积极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德宏州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强化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专业面向市场、优胜劣汰设置机制,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坚持“一校一品”模式,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形成“对接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布局;重点遴选部分特色骨干专业进行综合改革,重点培育一批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先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发挥专业链和专业群建设的集聚化和规模化效应。引导支持各类职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专业,办各类短期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开展改革试点,引进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的重要方针。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德宏州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我州现代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充分就业、推动产业发展、保障民生作出积极的贡献。

參考文献

[1]李付喜;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年12期

[2]赵喜鹏;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Z1期

[3]卡木特尔;海西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情况的交流材料[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洪绿洲;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途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5]陈衍;关注中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1期

[6] 陈雪梅 顾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N];贵州政协报;2009年

作者简介:杨会仙,女,汉族,中共德宏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建、民族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