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吴艳虹 赵传贤
摘 要:通过对“360度导师制”该文化品牌的梳理与总结,介绍该文化品牌的优缺点、成效和展望,尝试为全员育人、三全育人改革进行一个初步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全员育人;“360度导师制”
一、“360度导师制”育人文化品牌的背景及由来
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深入推进全员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这就必然要求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体诉求差别较大、分化加剧。当代大学生是个性最强、变化最快的一代,矛盾最多、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渴望成才和成功的一代,这些情况和特点,迫切要求在广大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迫切要求新时期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针对性要不断加强。因此,深入推进全员育人,扩大育人工作队伍,使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增多的期待,有更多渠道、更多对象可以倾诉与释疑,有效引导学生价值取向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二、“360度导师制” 育人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360”全员育人体制——夯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 “3”大基础,贯彻育人导师“6”大制度,最终实现育人模式的“0”形闭环结构,调动激活360度各方面力量,聚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360度强大合力,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化全员育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360度导师制” 育人文化品牌建设的实施办法与过程
(一)夯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3”大基础,实现育人主体和育人受众的全参与、育人方位的全覆盖以及育人过程的全贯穿。
1、构建包括“师长、朋辈、家庭、社会”的“四位一体”导师制,强化育人主体,扩大育人受众,实现全员育人
建立集师长、朋辈、家庭、社会于一身的“四位一体”导师队伍,师长导师包括退休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机关教师、后勤部门等,朋辈导师包括本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长学姐、同学等,家庭导师主要指学生的家族父母、其亲戚朋友等,社会导师指知名校友、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社会资源,做到育人主体的全参与,四个维度的导师从不同的方向和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各有所长,对症下药,为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适应、心理辅导、思想教育、课外科技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出指导,实现育人受众与育人内容的全覆盖。
2、扩大育人角度延伸,健全育人内容网络,实现全方位育人
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特点,建立“红色导师”、“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实践导师”、“就业导师”及“生活导师”,分别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为学生做出指导,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1)红色导师:“红色导师”为龙头,培育学生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组建一支由“党建导师”、“理论导师”、“青马导师”组成的三维导师队伍,搭建了党员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三维一体导师制”体制。
(2)思政导师:以主题教育为主要途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组建一支集辅导员、思政教师、校外思政专家为一体的思政导师队伍,以各项主题教育为主,思政課程、讲座、体验为辅,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每年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3)学业导师: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学业规划做出指导。学业导师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学生的专业学术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专业学术问题做出解答与指导,直接为学生授课授教,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术规划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及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对学生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后的学习提出建议与规划。两类导师均是从学生个人的情况,以其学业规划为切入点,为学生的学业和学术生涯规划做出指导。
(4)科研导师:学术道德为导向,科技竞赛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导师由一线的专业教师和科技专职辅导员组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做出培训、指导。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挖掘培育训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
(5)实践导师:以志愿服务品牌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配有专门的实践导师队伍,整合党建、团建育人资源平台,建立社会志愿服务合作基地,集合各类校外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就业导师:引领学生目标,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就业导师既包括校内的就业辅导员,同时也包括校友、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等,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业导师就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规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设定就业目标和规划。进入高年级,针对特定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规划和就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7)生活导师:帮助适应校园,指导公寓文明,共建和谐生活。生活导师由专兼职辅导员及学生的学长学姐共同组成,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寻求到帮助,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院大家庭,同时拉近师生距离,于生活的点滴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3、细化育人过程,关注学生成长,实现全过程育人
学生在大学期间,“红色导师”和“思政导师”将全程指导学生,其他类别导师也都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这几类导师所开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比例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在不同类别的学生中均会有所不同。
(1)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因时制宜配备相应导师。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不同类型的导师介入指导。大一刚入学,相对来说,生活导师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之后,专业分流即将开展,学业导师和就业导师在分流前将对学生开展相应指导,为学生的学业和生涯规划给出建议和指导。大二大三期间的学生既没有了大一时期的新鲜感,也没有大四时候的紧迫感,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迷失方向而堕落,此期间根据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将对学生开展指导,为学生指导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在思想上品德上的进一步升华提升。
进入大四学年,就业导师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大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思政导师也将面向毕业生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
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纵向时间轴各类导师比重大致变化如下图:
(2)关注学生成长,因人而异引领成才
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需求之外,通过各类导师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及日常接触了解,逐渐建立完善不同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库,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开展相应不同的育人指导,了解和适应学生的需求,分门别类引领不同群体学生成长成才。比如对于以后目标出国的学生学业规划导师会提早介入,提醒他们大二时候就做好语言准备,同时关注国外交流信息;对科技竞赛感兴趣的学生,科研导师会尽早对该类别学生进行指导,开展相关科技竞赛讲座、培训或比赛时会重点目标该群学生等。
(二)、从育人导师的遴选、培训、聘用、过程监控、考评、表彰6大环节入手,贯彻育人导师“6”大制度,做到遴选细致、培训严格、聘用科学、监控合理、考评规范、表彰有力,最终实现导师育人模式的“0”形闭环结构。
1、 “6”大制度保障育人导师队伍力量
(1)“3”大制度培育育人导师,保障储备力量。制定《本科生导师遴选聘用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育人导师力量的充实,保障学院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位年轻教师配备导师,以旧带新,保障育人导师后备力量的充足和育人导师能力的提升。
(2)“3”大制度聘用跟踪考评,保障育人效果。制定《班主任考核条例》,《德育导师工作手册》,当中明确规定了班主任、德育导师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考核办法,将担任班主任、导师计入教学业绩并设立专项用于奖励校优秀班主任、优秀课外科技指导教师,在过程中把握育人工作监控,激励育人导师工作,保障育人效果。
2、不断调试改善循环,实现导师育人模式的“0”形闭环结构
通过6项制度的保障,有效推进育人导师的成长,更好地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试改善循环,考评不合格的育人导师将接受再培训,考评优秀的导师将投入到新的一轮的育人工作中,不断完善育人工作,如下图:
四、“全员育人”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全员育人”文化品牌在学院里经过多年的发展,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在学院师生中有着较广泛的基础和共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起了一支強劲的育人教师队伍
经过多年的育人工作,建立了一支强劲的育人教师队伍。平均每年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家校联系走访寝室200余次,开展深度谈话一千余人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业、就业困惑,举办“师生下午茶”、“辅导员有约”、“师生学术沙龙”等活动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促进育人效果的达成。
(二)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了师生交互成长的“双螺旋”上升
在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获得了共同的成长进步,形成了师生交互成长的双螺旋上升结构。学院学生在学习、学生活动、科技竞赛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成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三)实现了“育人主体”和“育人受众”角色“二合一”,全员育人研究成果丰硕
“360度导师制”中的导师既是育人的导师,同时也是育人的受众,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提升自身育人水平;对辅导员实现“五个一”要求,即申报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论文、上一门课程、参加一次培训、参与一次外出考察,同时每两周开展一次工作研讨会,探讨育人工作开展。同时,提炼育人成果,总结育人经验,取得了丰硕的育人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理论成果,层次递进,推进育人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五、“全员育人”文化品牌的启示与展望
(一) “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除了在制度上和物质激励措施方面的保障之外,更需要由外而内,培养教师的育人意识,营造学院“全员育人”的氛围。许多教师科研压力较大,育人工作是一个漫长甚至在大学期间可能看不出明显成效的工作,一些学科老师认为费时费力,不如专心出科研成果更好。根本原因还是全员育人没有形成广泛的认识,高校中还没有建立“全员育人”的氛围共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制度政策来进行推动。接下来的工作,除却制度上和物质上的保障,将更一步在学院的育人意识和氛围中做更多的工作,早日让“全员育人”成为所有全体老师的共识并主动推动。
(二)扩大育人主体力量,退休教工助力育人。退休教工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应该以工会建设为契机,积极发挥退休教工关心育人大计、助力全员育人的作用,积极搭建退休教工在教学督导、老少共建、主题教育、帮学助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常态化、特色化平台,让青年学子切实感受到退休教工的思想关怀和生活关心。
(三)在育人工作的开展中,引领学生更好地感恩他人与社会。在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除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在育人过程中应该也注意引领学生更好地感恩他人与社会,受育育人于一体,把接受到的帮助和教育更好地传递给其他人。感恩回馈他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能够让这份教育永远传递循环下去,使学生将来成长为新的一批育人力量。
【参考文献】
[1]施骏栋.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新体系建设初探[J].党史博采,2017:50-51
[2]苗莉青.在全员育人框架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6:11-12
[3]王洋.高校实施全员育人的可行性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16:96-97
[4]陈宝色.高校全员育人机制与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5:64-68
[5]武玉红.论新时期高校“全员育人”的困境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154-156
[6]邱树林.学生成长导师制 全员育人促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12
[7]王华.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优化与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66-70
[8]何兴.高校工科类学院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3-55.
[9]谢辉祥.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高校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