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游戏理论的儿童电视节目探析

时间:2024-08-31

叶爽

摘 要:基于游戏理论对儿童电视节目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明确儿童电视节目以及儿童观看节目的性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观看节目”朝着“游戏体验”不断转移,进而使其儿童在整个过程中受益匪浅。而“游戏体验”以及“游戏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则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的全面支持,一方面需要为儿童创设合适的游戏外部情景,另外一方面还必须构建连贯的游戏交流体系,并最大限度保障儿童能够在电视节目过程中有游戏体验。本文从游戏、儿童以及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入手,并基于游戏理论,将游戏元素应用于节目制作之中,以期望能够为广大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游戏理论;儿童电视节目;游戏元素

引言

如今,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设备日新月异,儿童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方面非常依赖,必须肯定一点,儿童通过这些设备接触到了很多新媒体、新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以及增长知识;与此同时,也会对儿童身体、视力等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危害。面对这个情况,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进行思考,倘若有那么一个特定的媒体可以让孩子们主动积极去了解、接触、学习知识,并且还可以帮助孩子解放身体,促进四肢、耳朵、眼睛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发展?依托问题的提出,让人们再次关注电视节目这样的主流媒体,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本身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加之视听兼具以及可以远距离体验实现有效观看的目标。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着力点放在了儿童电视节目的互动、创新等等领域,以期望能够让儿童电视节目更具针对性。本文从游戏理论入手,对儿童、游戏、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如何将游戏元素应用到节目之中,以期望可以孩子们的喜爱以及肯定。

一、游戏、电视节目、儿童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游戏可以体现儿童的天性,也可以开发他们的各种潜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讲,游戏没有尽头,有了人类便有了游戏,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学者萨顿·史密斯对游戏理论进行了修辞,即:

进化、命运、力量、同一性、无聊、自我、想象;与此同时,还对应着不同的游戏形式以及不同的学科。以“进化”来讲,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将游戏当作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一个途径,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技能等等,从而获得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游戏对孩子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而这个观点也是本文分析儿童观看电视行为的一个主要理论依据。

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大部分孩子能够持续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但是让他们静静的学习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此,可以从注意力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孩子能够长时间沉浸游戏之中的这种注意被称之为“被动注意”,简单来讲,就是不需要通過任何努力便可以不自主地注意某一件事或者是活动,而且整个行为是非常自然的。而孩子们在被动注意中的对象并不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重感知、轻思考”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与其相反的是,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在户外、家中、学校等等地方进行个人或者集体游戏,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情操。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少会有人会将游戏与儿童观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结合以及分析。基于此,本文笔者认为可以将游戏进行分析,并明确游戏中必要的内容,即:手舞足蹈的动作、高涨的情绪、共同的规则、时间与空间等等,在游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又可进一步明确:一些有着“现实形式”性质的儿童节目,例如,竞赛类、互动类、表演类等等节目,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其本质也就是他们在参与游戏,而这样的游戏只是比较特殊而已。

在孩子成长路程上,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现实游戏活动过程中,基于此,如果能够在儿童与游戏之间融入一个特定的媒介,即:游戏类儿童电视节目,那么情况将会比较复杂,因为此时的电视可以呈现游戏情景,也可以是游戏材料,还可能成为一种游戏框架,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足以让观看节目的儿童不由自主的参与进来,通过互动获得一些游戏体验。

因此,综上来讲,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看法有必要进行转变,即:依托游戏理论的内涵,从而对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行为进行分析,将游戏元素融入节目之中,那么将会让儿童电视节目更有价值。

二、游戏元素在儿童电视节目之中的应用

本文将儿童游戏过程化解成为具体的游戏元素,并在儿童节目策划、制作、播出以及收看等等环节之中融入元素,而外部情景、交流框架、主体体验都属于游戏的基本元素。关于游戏元素在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一)提供合适的游戏外部情景

如果我们将儿童观看电视节目当作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游戏行为,那么就游戏的外部情景来讲,就指的是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外部情景一方面指的是可以供儿童进行体验以及感受的心理情景,另外一方面,则指的是可以进行创设、设置的外部物质情景。因此,是否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和谐、宽松的游戏外部环境,便决定了儿童是否可以获得游戏体验。所以,需要匹配合适的游戏外部情景,具体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第一,要最大限度保障可以供儿童进行自由选择的专门节目以及频道。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31个少儿频道,包括央视少儿频道(1个)、省级少儿频道(5个)、市级少儿频道(9个)以及省级非上星的少儿频道(16个)。少儿频道数量较多,但不意味着质量就好,关于是否可以提供合适的游戏外部情景,质量才是关键,而数量仅仅是一个生硬的外部条件。

由于各方面因素额影响,我国自制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少,特别是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其吸引力远低于动画片。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却与少儿节目性价比极低有着密切关系。毕竟是电视节目,所以制作费用肯定不低,而且播出时长往往较短,不能循环播放,也不可以进行售卖。基于这些因素,致使节目运营非常困难。通过相关调查来看,一个孩子每天在主动接触游戏类、互动类等等自制节目上所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从侧面来看,这是因为自由选择的空间太少,而这个因素的存在是非常不利于提供或者创设合适的游戏外部情景。另外,如今的少儿频道,充斥着各类产品广告、购物类节目等等,已然与频道创立的初衷相违背。

第二,应具备舒适的观看空间。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设备已经是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主要载体,而电视在很多家庭已经沦为摆设。对于儿童来讲,其自身愿意主动积极投入电视媒介内容之中,从而进行互动。因此,儿童观看过程中,需要将外部容易引发儿童被动注意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清除,使其有一个更加舒适、宁静的观看空间,例如,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助于观看节目的道具、舒适的沙发等等,使其满意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观看与体验之中。

(二)连贯的游戏交流框架

“游戏和幻想的理论”是由人类学家雷戈里·贝特森提出,他认为:游戏通常只会发生在参加游戏的人的有机体能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共生交流”的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这是游戏”的信息的信号展开交流。此外,他还指出:游戏应当有一个特定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就是在告知人们我们将从现实进入到游戏之中的一种信号。比如,很多游戏节目之中的活动在正式进行时,主持人(主角)往往都会与观看节目的儿童进行一次“共生交流”,有效的交流能够引导儿童快速进入到游戏所设定的框架之中,那么便可以继续完成框架之中的各种活动。反之,儿童将难以进入到游戏状态之中,又或者是刚刚进入却被打断,即便在进行引导,也难以有效进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一些儿童节目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因为未能通过“共生交流”抓住孩子的心,最终也就没有收视率。

所以,在制作儿童电视节目过程中应当要有一个连贯的游戏交流框架,这样才能实施“共生交流”,而交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这些方面:第一,交流方式要足够平等。很多儿童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会将自己称为“哥哥”或者“姐姐”,在打扮方面也非常的富有童趣;还有一些节目的主持人由有卡通人物或者儿童来进行担任,以期望可以在儿童与节目之间构建平等关系,并实现有效交流。虽然形象、称谓方面都平等,但从地位这个角度来看,是否实现了平等还需要商榷。例如,不少少儿节目的主持风格有着成人化、家长化的倾向;虽然很多节目采用的是儿童或者卡通主持人,但是一些动作、语言均有成人化的倾向,这就是导致“共生交流”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从观看儿童的层面来讲,他们会将这些主持人视为“高高在上”的家长、教师,可想而知那么接下来的节目他们是否还会有积极性呢?因此,需要在“共生交流”方面进行改善,避免成人化,要实现真正的平等。

第二,注重节目内容的联关系。倘若节目内容设置方面不够连贯,那么“共生交流”这个状态就极有可能反复的进行,次数一旦增多便会导致游戏状态的断裂,那么就会影响到儿童的融入感。

现阶段,部分儿童节目制作人非关注儿童观看的体验以及节目板块方面的连贯性。例如,《智慧树》儿童电视节目,板块设置就很注重连贯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创新性,所以从推出以来就受到儿童以及家长的青睐。在节目设置过程中,专家、家长等等成人的意见必须要有,但是还需要高度重视儿童观看节目的感受,要注重这方面的搜集,因此,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调查,从而对节目内容进行完善。另外,在节目播放过程中肯定是有广告的,毕竟电视频道要有经费才能制作更好的节目,而广告就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关于广告穿插,要非常注重广告不能够影响到节目的联关系,通常在内容有明显区分的环节插播广告。《智慧树》节时长为30分钟左右,仅在节目结束与观众来信交流之间播放一次。通过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会影响到节目的连贯性,另外一方面也保障了商业性以及公益性。

(三)让儿童有有良好的游戏体验

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就节目中的一些活动来讲,往往产生一些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性体验”,且与儿童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所保持的自由心态不同,直观来讲就是一种“我想的”心理感觉,这是游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成分,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游戏性体验,这种心理成分具体包括:成就感、胜任感、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也有因为身体活动的需要满足而获得生理快感。基于此,节目制作人有必要深入研究关于儿童的游戏性体验,在节目内容设置、环节安排等等环节上均需要着重考虑到孩子的实际体验效果,以期望节目能够符合其口味。从兴趣体验这个层面来分析,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激发儿童兴趣使其能够主动积极观看电视节目的关键,更是保障儿童获得游戏性良好体验的基础。基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来讲,游戏有规则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及练习性游戏,不同的游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

以《小小智慧树》为例,该节目是国内为数不多并针对三岁以下孩子的。游戏内容主要以简单的“象征性游戏”以及“练习性游戏”为主,与低龄儿童认知特点相符合;例如,《塔塔噜啦》这个模块,其作用是对孩子进行引导,从而识别各种声音;又例如《认知》,其作用是引导孩子对各种形状、人物、动物等等进行认识与理解。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所获得幽默体验感指的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等方面所引起的一种快感,不同于成人幽默感。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最初的幽默感往往源自自身的一些嬉戏行为而偶尔发生的,也就是说可能是因为一些非常简单的、重复的行为而获得幽默感,因为这些简单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十分搞笑。例如,他们可以因为钻山洞、躲猫猫而非常的开心。此外,幽默体验感通常是与生理快感充分结合在一起的,儿童天生爱玩,如果长时间不让他们动,那么很快便会出现烦躁情绪。因此,我们试图在将儿童观看电视的行为视为是一种综合性的游戏行为。

在一个游戏之中往往都涵盖了自主性体验、成就感、胜任感等等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在游戏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更好目标将是生理上的幽默感、快感。所以,少儿节目一定要注重孩子们的游戏体验,要做到有趣、有层次,能够促进互动,且要避免說教、模式化的节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电视节目的服务对象是儿童。目前,国内虽然有很多的少儿频道以及儿童电视节目,虽然大部分节目在色彩效果、动画元素上做得比较好,但是能够发挥的真实价值十分有限,不仅难以正确引导儿童,甚至还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的确是从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而形成的。如今,儿童电视节目不如以往吸引孩子,所以如何可以在众多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广大学者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游戏理论打造儿童电视节目,目前还在探索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为儿童提供更好的节目。

参考文献:

[1]邓琦.关于电视节目对儿童成长影响的几点思考[J].传媒论坛,2019(14):75.

[2]石秀芳.做好少儿电视节目的“把关人”[J].传播力研究,2019,3(16):255.

[3]蔡海东.新媒体背景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6):30+56.

[4]辛星.儿童电视频道与动漫产业融合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23):41-42.

[5]邵静.基于游戏理论的儿童电视节目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1):62-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