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翁新丽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生生实践多维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赶关注学生,与学生在共同分享、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共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教学相长;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双主体,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其需要在积极的互动过程中,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此在和谐的沟通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新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以此为切入点,采取多样方式,与学生互动。
一、重建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1.回归生活,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形。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难以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其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的照本宣科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发挥其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面对这种情况,在以学生为本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结合所要讲授的知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以多样的生活手段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驱动学生积极探究,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教师立足学生在生活教学参与中的成长情况,汲取经验,继续大力探索生活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采取实物展示的方式,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竹竿,并用布将竹竿裹住一部分,露出相同的长度。接着,发挥语言作用,神秘地告诉学生:被布包裹的部分,分别占据这两根竹竿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你们猜一猜,哪一根竹竿比较长呢?为什么呢?在这样的生活问题引导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探究兴趣。之后,我给予学生小组讨论的机会,使其在畅所欲言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学习状态,为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时候,我想到,向学生展示的物品有些不是随处可见的,此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多媒体创设实物情境,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探究兴趣。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对多媒体进行了灵活运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以致用,数学运用于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可以说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数学中学习的知识最后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生产,在教学中,要以此来促进教学相长,达到知识的运用性、实用性。在使用的教材中,多数例题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在学习数学规律后,又让数学规律运用于生活、生产中。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材出现下图:
通过这样的联系、运用,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数学教学互动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生生实践多维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知识教学作为重点,把控课堂,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坐在课堂上,默默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反思自身的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尝试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其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我采取互讲方式。所谓的互讲是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结合自身的数学认知,就小组成员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讲述。在互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具体而耐心的分析,在与小组成员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其理解所学,同时实现思维碰撞。在互讲的过程中,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了“群言堂”,而且,学生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共同进步。需要注意一点,在学生互讲的过程中,我不会作壁上观,而是走进学生,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各小组的问题,及时指出,纠正,以此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帮助其提升互讲效率。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的身上学习了新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组织活动,实现数学课堂活动化
1.活动促教。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一言堂导致课堂静止,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死记硬背,难以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认知,而且,其学习的自主性也在此过程中被扼杀了。面对这种情况,我通过审视教学,结合执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尝试应用活动教学法,立足教学所需,组织游戏活动、操作活动、实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自己曾学过的图形,并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参与中,學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主权,其还在动手中经历了数学形成过程,加深了认知与理解,有利于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
2.活动促学。
有活动的学习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通过呈现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数学规律,他们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记得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出示一份学习单后,让学生合作活动,共同探索其中的数学规律。整节课,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张老师只是作为一位学习的合作者参与活动,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故意的引导,学生在错误中也能领悟到知识的形成,最终获得数学规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尤其关注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此,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互动化、活动化等,以此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则玲.实现教学相长需关注学生发展——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3(02):83-84.
[2]刘张建.“教”“学”相长 “智”“趣”合一——浅谈构建小学数学“智趣”课堂中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0(24):11.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相长,让数学更‘亲切’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8132)阶段性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