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珏
摘 要: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使用坚持教科研一体化,“新、实、活、宽”的特色,贯穿于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练习乃至习惯篇的各种课型之中。语文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撼儿童心灵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下面就结合语文课《卢沟桥烽火》的教学片断,谈谈在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语文 朗读教学 情感体验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要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心情?
(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后讨论)
生1:我觉得要读出心中着急,气愤的语气(指名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时态紧急的语气,因为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占我们整个中国。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要读出坚定的语气。(指名该生朗读)
师:大家对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和评价吗?
生3:我觉得第二位同学读得好,能让人感觉到心里的着急与气愤,但读时的表情表现的不够好。
生4:我觉得这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都能读出此时中国人民面临大敌的紧张气氛,让我感觉到仿佛他们就处于那种环境中。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个角度上来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感情十分丰富,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俩读书的风格不一样,能谈谈你们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1:我在读“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人民危急!”时,声音一次比一次响,是因为“平津!华北!中华”范围一个比一个大,情况越来越紧急。
生2:我讀的时候是扯着嗓子喊,而且读的速度比较快,是因为我读时仿佛看到一群报童一边跑一边叫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生3:我想如果我们在读这几句话时能够配上动作会表现得更有感情。
生1:谢谢大家的鼓励和很好的意见,我可以再试试吗?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同学们还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那就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读一读这一部分吧。
对教学片断的思考
一、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到陶冶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有感情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速度、高低”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外,我认为更应该侧重学生自我的思、品、悟,抓好学生的情感训练。
《卢沟桥烽火》教学片断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是以怎样的语气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结合当时的情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步步紧逼的恨,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急,等心情交织于心,学生不仅是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二、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得到飞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要让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卢沟桥烽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上去感受。并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受到了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在不断地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才能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阅读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多给学生一点期待,多给学生一点引导,阅读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内绽放出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正所谓披情入境故而情味悠长,情动行发方能酣畅淋漓。
参考文献:
[1]张淑丽.小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09(32):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