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为今用塑一代新人

时间:2024-08-31

王小眉

摘 要:随着对中学语文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学语文固有的本质特性被一个又一个地揭示出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一教学目的,第一次把塑造个性健康、人格健全的中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它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古代作品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感受我们祖先的人格美、人性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所感悟,进而批判地继承,完善自己的个性,即古为今用,塑一代新人。

关键词:卖炭翁主题 白居易 古为今用

(一)

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心理面貌不稳定,心理成熟前的动荡时期。随着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学生的成人意识明显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职责,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代,但是更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写作上,受武打、言情小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为作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因而对写作不重视,马马虎虎,瞎编乱造,四处抄袭,甚至玩文字游戏,写作态度极不端正,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此,不少教师往往忧心忡忡而又措手无策,其实,古人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正是医治这种弊病的一剂良药吗?“铁肩担道义,妙手作文章”,将道义和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我们的祖先对写作历来是郑重其事,极端认真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更是把文章与治国联系在一起,虽有些偏激,但古人为文的强烈的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顾炎武集前人之所述,更明确指出“文或明道”, “或纪政事”,或“察民隐”,或“乐道人之善”,必须“有益于天下”。古人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责任心,足以令我们感动不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充分利用教材,学生自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端正写作态度,进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

从思想内容上看,作为文化遗产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作品,概括起来,大约主要有四类:第一类,直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壮丽奇特的自然风光的作品。这类作品大多运用多种手法,对自然景观作生动、形象的描绘,逼真地再现了景物的特点,字里行间热情地洋溢着作者的热烈地赞美之情。如《望天门山》《忆江南》《登泰山记》等。在进行这类作品的教学时,要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课文生动的文字描述,启发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笔下神奇、优美的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类作品是对某一创造发明、某一工艺作品等进行介绍的文章。如《口技》、《活板》、《刻舟求剑》、《采草药》等,它们本身就通过具体的描写、说明,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赞扬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我主要诱导学生注意它那神奇的创造性,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了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类作品是记叙某些历史人物事迹的作品: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五人墓碑记》等。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个性;极具动人心魄的魅力,是我们祖先中的杰出代表。王忠肃公廉洁奉公,刚正忠诚;史可法的以死报国,坚贞不屈;出生于编伍的五义士,不畏强权,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这些民族的精英,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便会激起学生的敬慕之心,以之为楷模,铸造自己的灵魂。

以上三类课文由于作品本身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入世精神,对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是积极的、健康的,教师很容易把握。我重点谈的是最后一类,即以暴露社会黑暗和政府腐败为主的这类作品。 对这类作品教师切不可以掉以轻心,人云亦云,甚至妄下结论,以致误导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而要深人发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整体,知人论世,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并结合目前的时代精神对学生善加诱导,使学生悟到作者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如教学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卖炭翁》时,部分教师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或者更进一步,分析一下作品的主题,照搬教参的说法:本课通过对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抢的经过的记叙,“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实这是对本诗的一种误解,即湮没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從某些方面曲解了诗人的本意。贬低了诗人崇高的个性:兼济天下。从而误导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知人论世,缺乏对白居易其人其作品的全面、深入的了解,缺乏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刻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封建知识分子大多深受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以安邦定国为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们穷则独善其身,厚积待发;一旦为官,身在朝廷,便赤胆忠心,将一腔热血倾注于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身上,为其江山社稷奔走效劳,竭忠尽智。他们忍辱负重,舍小家全“大家”,即使在昏君面前屡屡碰壁,横遭贬谪,但痴心不改,九死不悔,寄希望于万一,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死相谏。

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为改革当时的唐朝的政治服务(事实上他也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他虽然“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但又念念不忘“愿得天子知”,主张“为君为官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为君”放在首位,更希望皇帝“先想诗歌求讽刺”,实现“开壅蔽达人情”的目的,因而他极力创作讽喻诗。《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故原诗标题下又有一小标题“苦宫市也”。原来他创作本诗的宗旨主要是为了使下情上达,是想让封建帝王能了解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采取相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日趋紧张的阶级矛盾,进而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他对唐王朝的弊端的责之深,不正是他对唐王朝爱之切的具体体现吗?这正像大户人家的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家人,眼睁睁地看着娇纵成性的小主人,以毁坏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祖业为乐而心如刀绞,却又一筹莫展,只得在小主人的耳边唠唠叨叨,冀希望于万一,幻想其一天会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哪来什么“无情揭露、鞭挞”。其实,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如此,他们对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人民的苦难,并不是视而不见,更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忧心如焚,故愤而作书,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以期达到改善朝政,救民于水火的目的。

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致误导学生,才能把作者的本意正确的传达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即使身遭种种非人的迫害时,也未泯灭的那颗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爱国之心。

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我们当前的时代合拍,要知道,我们目前从事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亘古未有的,既没有模式可范,又无导师指点,仙人指路,这就需要一步一步的探索,需要时间去摸索,就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出现有的“忧国忧民的志士”感叹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倒退”的现象:人情淡薄,道德滑坡、腐败成风。对此,我们是一味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还是热切关注,大胆改革。答案显而易见:我们的时代呼唤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勇士,更需要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的千千万万的“白居易”。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古为今用,为21世纪的中国塑造一代英才。

参考文献:

[1]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中华书局:北京,2018:56-76.

[2]朔平.一度思卿一怆然[M].哈尔滨出版社:哈尔滨,2017:85-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