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如何挖掘科学课堂中的德育素材

时间:2024-08-31

吴娜

摘 要: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德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

一、教学中存在的育人价值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育人价值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很多老师是“填鸭式”的教学。虽然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依旧会出现在课堂中,难免在课堂中还残存“应试教育”的痕迹。久而久之,教学过程中的学科育人价值落实就被打了折扣。

2、小学科学课堂中育人价值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育育人价值并未真正落实。

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连年不断增长,对周边学校的师资提出了极大挑战。学校教育中科学课程存在开不齐、开不足的现象;专职的科学教师数量不够,很多科学课都是兼职老师任教。

(2)科学教育育人价值的局限性

对科学教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停留在教授现有科学知识上,所以科学价值的育人价值就有了局限性,变成了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为了上课而上课。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多数将知识点的理解,识记作为重点。即使将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真正实施的时候也多数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带而过。

(3)科学育人价值的简单化

科学神秘,只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研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但是由于学生实际的年龄关系,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老师们很多时候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授受式,强迫式的希望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而不去引导学生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长此以往,学生很难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学科的育人价值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教学中贯穿德育的重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这样写: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即是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他认为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成才的。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中首要目的,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知道如何把表现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到学校所用的教材上是十分重要的。”[2]

对于小学科学课的育人价值,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这样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中在第五点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明确指出: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此外,在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目标与要求足以说明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学科课的德育使命

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德育的育人途径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归纳和思考。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

1、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

江苏省目前1——2年级使用新教材,3——5年级使用旧教材。在两套教材里都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素材。例如,一年级上册《走近科学》中,有一张袁隆平在稻田进行研究的照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的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我国古代人“伏罂而听”,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还要为我们的聪明才智点赞。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单元,学生通过去搜集、整理中国养蚕史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知道了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现在的丝织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将我国的灿烂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团结协作,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3]。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最好契机。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在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课,在学生提出假设之后,小组内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对方案进行完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合理分工,将研究过程顺利进行。把握住了这一恰当时机,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學生在得出“摆的长短与摆长有关,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无关”这一结论后,有的同学悄悄地去修改之前所做出的预测,有的同学为了对上结论而去修改实验数据。我及时抓住这些现象,请全班同学反思,随意修改实验数据会带来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实验中总会有误差的出现,甚至有时候会实验失败,这些都是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如对实验结果有怀疑,可以分析一下我们实验中是否有操作不当的地方,怎么才能减少实验误差,然后重复实验。如果直接修改数据,这是不尊重科学的表现,逐渐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留心观察,在生活中用科学

教材中选取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六年级上册《食物发霉了》这一课,就是介绍菌类与我们的生活。尽管大多数的菌类都及其微小,肉眼难以看见,但是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六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大都会“闻菌色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生活中留意过的很多坏事情都有菌类有关,例如食物变质了,接触到某些细菌会让我们生病等。当他们能说出这些细菌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时,我就对发言的同学表扬,称赞他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与科学有关。后面通过带着他们做食物发霉的实验和制作酸奶的实验,延伸他们对菌类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菌类并不都是有害的,有时候合理利用还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如细菌会让食物发霉,但是也可以制作美味的酸奶;一些细菌会让我们拉肚子,可是有些细菌却是我们肠道内必不可少的菌群,少了它们,我们的身体反而会出问题。这样,他们既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科学,又发展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凡是都有两面性,继而引导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

四、结束语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滋润,更离不开品德的提升。科学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教学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德育的契机。教师需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品德,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研究室.西方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96

[2]李家黎.教师信念的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博士论文集

[3]祝守宏.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6期138——1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