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郑兴民
摘 要: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表现形式不一。中小学立德树人必须基于网络时代新特征,采取有效的实践路径,实现中小学“立德树人”规范化、稳定化。网络时代中小学“立德树人”的实践,主要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三方面入手,提升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无论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以道德目的为根本这一点,却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依旧是深化教育改革诸多举措的基石。事实上,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各种文化的冲击,青少年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利影响,导致思想迷茫,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因此,网络时代如何实践“立德树人”,就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征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3.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网络文化娱乐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中以具有架空世界观的小说、漫画、动画、游戏作为主要载体的“二次元”网络文化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各类互联网娱乐应用在青少年网民中快速渗透。作为二次元文化传播载体的网络小说、视频、游戏的青少年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3亿、2.2亿和1.9亿。
在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缺失,主要是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尤其是二次元内容的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偏差,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相背离。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失范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征:一是三观不正。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网络中大量的虚幻虚假内容、二次元文化等会使青少年陷入唯心主义世界观,迷失自我,脱离现实。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多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满足自我虛荣心,使青少年形成以自私自利为荣、以时尚丑陋为荣等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道德意识滑坡。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同时又缺乏自控力,在网络信息肆意传播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被影响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三是沉迷于网络,导致性格过于偏激。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色情网站、虚拟社交等让青少年沉迷于此,无法自拔,最终玩物丧志,失去理想和信念。
二、“立德树人”的实践途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失范,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一生。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深化和实践“立德树人”,成为迫切需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只有把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与传统以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传授不同的是,在网络时代,要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内容。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同网络和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摆脱空洞、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利用青少年对网络事件的热情,引发思考,提高青少年对对当代网络及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多元价值观的甄别分辨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要善于尊重和运用青少年“立德树人”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尊师爱校月”、“母亲节感恩月”、“关注孤儿和留守儿童月”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强化道德情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道德体验,不断增强其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自觉能动性。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奖励、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实践的效率,才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
网络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网络流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这一代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因其自身的易传播性、娱乐性而引起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和模仿,进而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嬗变。例如网络恶搞风,“马诺效应”拜金主义等。在深受网络流行文化冲击的今天,文化育人也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育人方式主要是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育人。校园环境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上,物质文化是蕴含在“学校存在的物质形态”之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校歌、校徽、校容校貌、校园景观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或者文化产品,展示校园的精神与独特品味,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品味,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制度文化首先需要在学校的建设、发展、管理中实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再者,在“公平、客观、科学”的原则上,完善师生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年度考核等,来提升网络时代学校制度文化的规范力。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青少年的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师所共同认可与践行的价值观就成为对青少年影响最持久、最深的力量。因而学校本身需要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青少年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不断巩固校园主流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加强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促进青少年精神品质的养成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当代青年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