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左右”不再为难

时间:2024-08-31

范莹莹

《左右》的教学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

在小学阶段,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分布于两个学段,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观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二学段的重点是认识方向,让学生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所以本节课的整体定位应该是在“初步认识”上,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并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安排,其顺序为:“上、下”“前、后”“左、右”。特别是涉及“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材也已经降低要求,只要学生能够正確分辨他对面的人哪一只手是左手或右手,并能据此判断对面人的左边、右边就够了。

可在实际教学中,貌似热闹的课堂气氛下,其实有一些学生并没有能真正区分左右。仍存在部分学生实践应用中经常的左右不分,让老师觉得很无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为“左右”为难?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教学的效果。

一、记一记“左右”的字形,让“左右”不再为难

《左右》一课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单元,计算一下课时应该是在开学后的第4课时。而与我们数学教材配套的语文教材,要在《汉语拼音——an、en、in、un、ǖn》一课,大约是开学后的50多个课时,才刚认识“左右”两个字,学书写则要在同册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小熊住山洞》中。所以对于识字零基础的学生来说,虽然在生活中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也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在作业中因为缺乏了对“左右”字形本身的区分,就造成了“左右”不分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种学科对接上的不协调,作为数学老师不得不做点语文老师的功课。在上《左右》一课时,我先从字形下手,让学生观察“左右”两个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总结:左字下面一个工,工人的工,横竖横;右字下面一个口,口舌的口,竖横折横。再让学生书空,感受字形之间的差别,记住两个字的特征。从而解决因为识字困难,而造成“左右”不分的情况。

二、做一做“左右”的游戏,让“左右”不再为难

《左右》一课需要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建立方位词的使用和图示方式、方法,比重较大的是操作性技能。教材编排从“右手”写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这样就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来建立起左、右的标准。“左右手”是后续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所以教材在“做一做”中也设计成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巩固自身的“左右”。(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自身的左右能区分清楚了,把它延伸到自身之外,体会位置相对性时,学生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其实,在北京师范大学陈英和教授撰写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空间概念的发展》一书中,也介绍了关于儿童对于空间方位表征的三种形式。一是自我中心的表征,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二是自然标志的表征,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发的前面,电视在茶几的前面。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一些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而一年级(6~7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例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前后,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前后。正是出于一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认知特点,我在“做一做”的活动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拓展游戏。

结合之前“上、下、前、后”的知识,创编《方位操》:用问答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进行——“谁在我的前面?( )在我前面;谁在我的左边,( )在我左边……”并且随着答案描述的方位,小朋友的手指向相应的方向,就像“小交警”一样。游戏可以集体开展,也可以是同桌合作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更好地感受了方位的相对性,而且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全心身地动起来,会把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用一用“左右”,细水长流让“左右”不再为难

一年级的习作练习,因为受识字量的局限,大部分都需要老师读题。抓住这个契机,我会在给学生做练习读题的时候,刻意地让他们用一用“左右”,如:请小朋友右手拿铅笔;请你左手指着第一题。这样就天天都有机会来巩固“左右”的知识。而对于位置的相对性,我会在孩子做课前准备的时候,留心说一说像“请把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铅笔放在书本的右边”等等一些,有关位置关系的暗示性语言。“知识的形成来源于不断重复”,我们要真正做到细水长流,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左、右”是一相对概念,要分清左、右,一定要先确定“主体”,就是要先确定是“谁的左边?”“谁的右边”。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地辅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用,让他们少一些左右为难,多一些左右逢源,我们的教学就有意义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