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20世纪末美国学者凡勃仑提出有闲阶级论,认为有闲阶级的金钱竞赛通过以有钱和有闲为特征的炫耀性消费得以体现,高级学识、文艺审美也成为其炫耀的方式。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进一步扩张,摄影艺术因其作为一种高学识低门槛的艺术趣味受到有闲阶级热爱,而其对于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又使它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了更大的功用,在这双重身份的裹挟中,有闲阶级的炫耀性心理愈演愈烈,人们在娱乐至死的消费浪潮中浮浮沉沉。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有闲阶级;当代摄影
1899年凡勃仑出版了他第一部也是最有名的作品《有闲阶级论》,其中对有闲阶级的分析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今天看来仍然意义非凡。有人认为当代社会中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人们更倾向与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并不严谨,因为炫耀性消费从未停止,金钱竞赛一直存在,甚至在图像时代的今天不论是“有闲阶级”还是“无闲阶级”,不论是“有形消费”还是“无形消费”,人们都倾向于用摄影的方式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等一切社交媒体记录并展示自己的消费生活。与过去相比,大众视野中的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成为了随时可以看到的普遍存在。
一、摄影的定位:有闲阶级的艺术趣味
“有闲”并不是指清净无为或懒惰,而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时间。其特征就是不参加一切实用的工作,而是将多数时间用在健身、度假、参加聚会等等。于是摄影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并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有闲阶级的生活受到追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在《摄影:一种中产趣味的艺术》一书中谈到参与不同形式的摄影活动,实际上是在标示一种阶级归属,摄影也被视为划分阶级界限的一种手段。他将被调查者按学校教育资本、所属阶级和文凭的审美配置划分成不同等级,从重点大学到无文凭,从民众阶级到高等阶级。根据不同内容的图像让被调查者选择“丑陋”、“无意义”、“有趣”、“漂亮”这四个选项。所评价的图像有树皮、肉案、白菜、民间舞蹈、孕妇、海上落日。在调查结果中,不同的文凭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具有不同的內涵,中等教育的人们通常将白菜、树皮视为“丑陋”和“无意义”。而高等文凭等级中多为选择落日为“丑陋”或“无意义”,认为白菜或蛇为“漂亮”的人数更多,并且随着阶级上升而增加。这种趣味判断暗示着摄影不仅展示了不同阶级的“美学”喜好,也使摄影成为把普通生活庄严化和仪式化的工具。
二、摄影的功能:炫耀性图像成为证据
炫耀是有闲阶级的本能。在摄影普遍之后,这种炫耀自恋的现象更趋强化,炫耀的方式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用照片来炫耀身体曲线、华丽穿着以及豪宅豪车等。当代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指出摄影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它是一种自我凝视和自我重要,照片强化了人的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对于这些炫耀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都默然接受了这种事实,视之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常态。这种状态也从有闲阶级往下兼容,普通民众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抖音、快手上层出不穷的土味与炫富视频印证了这一点:炫耀性图像正在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如此,这种炫耀性图像也揭露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大众舆论参与社会监管的图像证据。例如2011年的“郭美美”她在网络上以“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大肆展示玛莎拉蒂跑车、别墅生日会以及奢侈品,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和人肉搜索。2014年郭美美被警方逮捕,以涉嫌开设赌场罪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万元。有闲阶级没有想到的是,在信息时代因图片炫富而暴露灰色收入的人会被法律究办,图像成为了究责的证据。
三、当代摄影:对炫耀性消费的批评
在当代摄影的创作中,对于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的批评也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主题。马格南图片社主席马丁帕尔以《奢侈》、《常识》等作品而闻名,这些照片展示了人们炫耀财富的不同方式。从美术展览到家庭聚会,帕尔选取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用于炫耀财富的各种不同的场合。奢靡的场景、华丽的服装,以及带着诱人颜色的鸡尾酒,这些奢侈的符号和某些极不和谐的元素一同被框进画面里,使整个画面滑稽并带有强烈的讽刺感。无独有偶,中国摄影师李政德的《新国人》同样把目光对焦到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人。他游走于城中大小活动:楼盘开幕、酒店Party、时尚大牌发布会、艺术展览、私人生日聚会。作品中的人们迷醉、混沌、热情又张狂,交织在一起的是对金钱财富的向往和对权力的顶礼膜拜。201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以“无乐不作”为年度主题,试图以摄影为媒介,对准大规模生产消费的商品时代,探讨人类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逐渐沉沦于消费行为所带来的欢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反思。
四、结语
凡勃仑认为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来证明自己的金钱优势,二者有着相同的攀比动机和博取荣誉的功效,因为他们都具备“浪费”这一共同要素。在笔者看来摄影艺术恰好具备这双重效果,为追逐美景而跋山涉水浪费时间精力,为追求好的器材和镜头素质浪费金钱,因此摄影很容易便成为了有闲阶级的艺术趣味。摄影的另一个身份是带有“真实”和“记录”含义的传播媒介,其便捷且直观的传播功能使人们的等等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可以带有炫耀性意味的图像,同时也成为了追踪和揭露社会问题的有力证据。在喷薄而出的图像包裹之下,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愈演愈烈,消费时代中摄影和有闲阶级们裹挟缠绵跌宕沉浮。
参考文献
[1]凡勃仑.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简介:何青(1994.11~),女,湖北省武汉市,单位:武汉传媒学院,职称:助教,学历:2017级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市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