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战国策》叙事视角研究

时间:2024-08-31

摘要:《战国策》,一部先秦的叙事文学作品,虽然不曾有理论的指导,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叙事作品共有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战国策》在叙述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不同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使得其作为一部史传文学作品,在保留较高的可信度的同时,意趣盎然,人物的形象立体鲜明。

关键词:《战国策》;叙述视角

中西方的叙事文学各有特色,西方的文论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成果丰硕,不胜枚举。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史传作品,《史记》、《左传》、《战国策》等作品,也应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一、《战国策》的叙述视角

(一)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这一类的叙述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无视角限制,即叙述者并不参与到情节当中去,也就是说,其本人并不在故事中担任任何的角色,作为一个局外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只是作为一个声音来相对客观、相对独立地叙述出故事发生的过程和结局,当然有时候叙事者在他的叙述当中插入自己对人物情节的解释以及评价,有的也通过情节结构与多种象征、隐喻当中将自己的褒贬态度表达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个时候叙述者似乎是隐藏的,使得读者感觉不到叙事者的存在,而认为自己是直接进入故事的。在《战国策》一书中,也是毫不例外地选择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在此文中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接下来讲述颜率至齐后,如何巧舌如簧。他先诱使齐王相救,其后又让齐王知难而退,自动放弃求鼎之事。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确实有一位叙述者在讲述故事,他客观地叙述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没有加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也不做任何推测和评判,只是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如实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假托一个叙述者,而依托这一角色,来展开叙述,让这一角色来代替作者。这一种在《战国策》当中是比较普遍的。例如《魏策二·田需死》、《中山策·中山与燕赵为王》、《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等,都是按照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叙述的。

(二)全知视角

所谓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故事,可以任意地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可以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面貌,即全知全能。在中国古代史书当中,由于史书当中的记录大都修于事情已经落下帷幕之后,而作为著史之人,不仅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下历史的原貌,还要叙述出事情发展的原委、因果,详细记载来龙去脉,因此,在整体上大都采用这种全知的叙述视角,即对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天文地理、政治局势、风土人情,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是一个不与人知的秘密,也是完全掌握的,并且十分详细地被记录下来。

《战国策》当中的“全知视角”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当中比较直观地看出。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们可以看出,在文中,邹忌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十分突出,诚然,这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除他之外应当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这种全知视角,将其毫不隐藏的暴露了出来。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策三·范雎至秦》

在这里秦王屏退众人,跪求范雎,身处于密室之中,按理来说,这种谈话是无人知晓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叙述者已经走进了这样的一个私密的空间,对当事人才能清楚知道的事情详加描述,仿佛身临其境。

(三)限知视角

所谓限知视角,就是指严格按照叙事过程当中的人物的眼光和角度来叙述和观察。即每件事都严格按照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只能凭借人物的感觉去看去听,不可能了解人物的内心,不被所有人知道,保留一定的隐私和悬念,这正是视角限制的魅力。

《战国策》如其他史传作品一样,总体采用全知视角,但是在某些局部却也是适当地采用了限知视角,借助于历史人物的身份,让他们充当叙述者,因此这就限制了他们只可以叙述他自己所知的东西,只能有一种观察的视角和观点。而这种的叙述视角,很好地制造了一些悬念,在叙事过程中留有许多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叙述有更高的可信度以及塑造、突出人物个性。

《秦策二·齐助楚功秦》张仪为了说服楚王跟齐国绝交,许诺楚王六百里土地,楚王好利,先派了使者跟齐国绝交,之后又派了人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称病不去上朝,楚王觉得张儀没有看到自己的诚意,于是派人去齐国谩骂齐王,表示自己与齐国绝交的态度。而之后才使楚王知道知道自己上当受骗。其实从一开始就有如下叙述:

齐阻力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秦策二·齐助楚功秦》

也就是说,叙述者是完全了解张仪的计谋,但是把叙述视角仅仅局限在楚王那里,让经过诸多事件之后才明白自己被愚弄。因此读者也就只能体会到楚王的喜悦和盛怒。而剩下的事情,叙述者也并没有提及,读者只能根据已有的叙述去想象和推测。

参考文献

[1] 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傅修延.先秦叙事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P3.

[3] 裴登峰.《战国策》”以写人文主长篇叙事文”的艺术独创[J].社科纵横.2004(2).

[4] 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6).

[5] 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J].文学遗产.2010.(1).

作者简介:黄娟(1988-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单位: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