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口语诗创作误区例谈

时间:2024-08-31

曾庆群

摘 要:口语诗创作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的口语诗创作容易走入新诗化、童谣化、玩笑化、提问化、口水化等五大误区。本文以例谈的形式,剖析这些错误倾向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从而为小学口语诗创作教学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口语诗创作中学会观察生活、观照自身并学会思考。

关键词:小学;口语诗;创作;误区

口语诗是现代诗的主要形态。近年来,国内诗坛涌现了不少口语诗创作的00后10后诗人,如姜二嫚、姜馨贺、茗芝等。他们年龄虽小,但诗歌创作质量却丝毫不亚于成年人。也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诗人及其作品的涌现,对小学诗歌创作教学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也让我们沉下心来重新思考口语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展开了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口语诗创作中,很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即新诗化、童谣化、玩笑化、提问化、口水化。

误区一:新诗化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小学生对于现代诗的认识,大部分来自课本。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加大了诗歌比例,但是其中的“现代诗”多为新诗,注重修辞;且基本都是成人作品,带有较为浓重的说教成分。因此,很多学生在口语诗创作中,容易走入“新诗化”误区而不觉。

如下面这首《再见,我的亲人》:“再见,孩子/看着你可爱的脸蛋,/此刻,心有不舍,/但我要去无硝烟的战场/打败病毒凯旋归来!//再见,爱人/看着你饱含深情的泪眼,/此刻,心存愧疚,/但我要去无硝烟的战场,/打败病毒凯旋归来!//再见,父母/看着您们年老的身体,/此刻,心怀牵挂,/但我要去无硝烟的战场,/打败病毒凯旋归来!”

首先,这首诗从抗疫英雄的角度切入,写出话别亲人时的不舍之情和打败病毒的坚定信心。从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可能会给小作者打较高的分数,因为确实三个小节之间形成了工整的排比和反复形式,语句的运用也较为准确。

但情感才是诗歌的核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我们首先会发现,这首诗的情感有浮泛虚假之嫌,至少是不符合大部分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表达。也就是说,小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把好词好句和修辞当做了好诗的重要指标,而不是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放在第一位。

现行教材中的新诗类童诗,主要是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材料。而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学生不应受此类诗歌的影响而舍本逐末,应注重观察生活、关注自身的情感表达需要,做到真正忠于自己,防止走入“新诗化”的误区。

误区二:童谣化

童谣与童诗有着明确的区别。刚学口语诗创作,很多学生也容易把这两者混淆。这是因为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童谣的比例较大,学生在朗朗上口的童谣学习中,容易形成“语感”,误认为分行的都是诗。因对童谣与童诗的概念不明,所以,初学口语诗创作容易照着惯性走,走入“童谣化”的误区。

如下面这首《小星星》:“小星星啊真神奇,/一飞飞到天上去。/夜晚对我眨眼睛,/白天藏到哪里去?”

不得不说,这位小作者有一定的语言天分,语感不错。但是,这明显是受了童谣的影响,非常押韵上口。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及时跟进观察,童谣中天真烂漫的想法、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如果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创作天分和兴趣,也可适当鼓励。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心智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不管一个人处在哪个生命阶段,他的生活若细加留意都有一些值得个人记录、引发他人共鸣的部分。因此,站在个体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比单纯地童谣创作更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

误区三:玩笑化

童年是欢乐的,在我们的印象中,童诗也应该如此。而当下小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他们往往积累着不少的“笑料”。刚接触口语诗的他们,在抛掉新诗窠臼的同时,也容易滑向“玩笑化”的深渊而不觉。但诗歌应该服从情感抒发的需要,不应只是玩笑的秀场,更不应该成为复制的集中营。

如下面的这首《童年趣事》:“一次考试的时候/我不会写惠字/这时我看到书包中有一瓶/未开的可乐/我犹如看见救命稻草一样/以为里面会谢谢惠顾/打开后/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再来一瓶”

任何的创作都应该讲求原创。这首诗,我们初读很可能会认为它是来源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其实不然,它是改编自一则网上盛传的“幽默笑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防止学生走入“玩笑化”的创作误区。否则,学生只是把童诗当笑话来消遣,为了博人一笑,那么,除了欢乐之外的其他情绪情感,就不值得入诗吗?显然不是。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学生才有可能静下心来观察生活和自身,在诗中为我们展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和独特想法。

误区四:提问化

儿童少年的心中總是藏着无数的问号,因此,刚接触口语诗的他们,也很容易把自己疑问带进诗里。我们说“言为心声”,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进诗歌,说明这些问题曾经或正在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片面地把诗歌理解成“提问诗”,那么,不但会引起创作的片面化,而且也容易让诗歌变得轻浮,让自己走进创作的死胡同。

如下面的这首《为什么》:“为什么?/初中不可以过六一?/而小学却可以?/为什么?/为什么小时候玩玩具不会害羞?/长大之后玩玩具害羞得不得了?/为什么?/大孩子的总是要让着小孩子的?”

这首诗其实写得不差,至少孩子的提问都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这样的追问一旦多了,就会变得单调,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所以,创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而不单只是提问;应在对事实的呈现中,去自然地呈现问题,而不是不断地问“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深入观察生活、观照自己、学会思考,才能对自己的诗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误区五:口水化

与口语相似的是“口水”。我们常说“口水化”、“流水账”,诗歌讲求“留白”、“意在言外”,但“事实的诗意”并非只要把事实用简单的文字陈述出来即可。从“事实”到“诗歌”,需要作者深入自身情感思绪、体会事物事理、变幻思维思路,这里面对作者的考验绝不是“口语”那么简单。但是,在创作初期,学生很难区分“口语”跟“口水”,以至深陷“口水”而不知。

如下面的这首《妈妈的兰花》:“妈妈从/小区下面的花园里/拿回来了/一株兰花/然后/把它/放到水里//放了一个星期后/它究竟/长根了”

诗中小作者除了告诉我们这件事之外,没有留下值得解读的空间,因此,则滑向了“口水”的边界。诗歌除了自我表达之外,还应注意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则所谓的“打通公共经验”。如果把口语诗理解为只要把日常生活用简单的文字写下来就行的话,那么,除了作者把他当做简单记录之外,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诗意感受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