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浮士德》中体会歌德

时间:2024-08-31

孙一 庞茂森

摘 要: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在他临死前一年完成了《浮士德》,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1]由此可见,《浮士德》对歌德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浮士德》的创作过程和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浅谈从《浮士德》中所体现出的歌德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浮士德》;歌德;创作过程;生活经历;精神世界

歌德出生在德国,他从小接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其中,《浮士德》是歌德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也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主要描写了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浮士德》的创作过程

《浮士德》是用诗剧的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歌德在儿童时代就通过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木偶戏熟悉了十六世纪德国的有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便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诗剧中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他却对长期习惯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获得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也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但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然而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歌德在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94年歌德与席勒建立了友谊,在席勒的鼓励和敦促下,歌德终于又鼓起了勇气,提笔续写中辍多年的《浮士德》。1797年歌德完成《浮士德》开卷的“献诗”,最清楚的表达了歌德当时重新拿起笔来写作《浮士德》的心理状态。这首“献诗”主要在于说明:歌德虽在20多岁时已创作了《浮士德》的初稿,现在他已将近50岁,《浮士德》依然没有完成,但他时时想着它,《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浮沉。《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二、歌德的生活经历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这项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总是能激发他的创作热情。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浮士德》所体现的歌德的精神世界

像浮士德一样,歌德的精神发展同样经历了知识追求一爱情、感官享乐追求—政治权力追求—美的文艺追求—事业追求—社会理想追求这几个阶段。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订约,与民间故事书完全不同,两者的条件是:魔鬼将尽力满足浮士德提出的种种要求与愿望,但当某个愿望得到实现之后,浮士德面对它的实现高呼:“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并再也提不出别的愿望了,这时,浮士德便得死去,死后的灵魂便为魔鬼所有,它不能升人天堂,将永远在地狱中受煎熬。这个浮士德能对之高呼“你真美啊”的愿望便成为浮士德的人生最高、最终、最美的追求。

歌德的这一改动使《浮士德》有了追求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主题。在浮士德不断向“祟高”迈进的过程中,靡非斯特是浮士德永不分离的伙伴,他既是浮士德在这一追求过程中内在的一个对立面,又是外在的一个对立面。浮士德的精神发展便是一个不断克服、战胜靡非斯特的过程。靡非斯特这个对立面不但没有阻碍反而促成了事物的发展,这使《浮士德)全剧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使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不尽的联想。

浮士德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不断追求者的形象,他从自己亲身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他指挥的黎民百姓还不是“自由的人民”,这海滨的桑田还不是“自由的土地”。已近百岁的浮士德此时此刻尤如已经83岁的歌德一样面对未来的理想,呼唤一个未来的理想世界的出现。浮士德把他能对之高呼“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啊”的至高理想凝铸在下述几行诗中:

我愿意看见这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那时我将对这一瞬间呼唤:

“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

浮士德的这一理想便是歌德的理想。这一理想世界的核心归结于“自由的土地”和“自由的人民”这两个概念之上,而核心的核心又是“自由”这个概念。这是歌德对完美的人类社会的最高度最集中的概括。

综上所述,《浮士德》是歌德的最大的一篇“自白”,可以说是歌德的经历和思想的“百科全书”。在《浮士德》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浮士德的许多经历是歌德自身经历的写照,还可以在浮士德的精神追求中随时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浮士德身上,我们看到歌德本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他的彷徨、苦恼、奋进,并看到他对未来理想的描绘,对世界的视野的不断的拓宽及对人生的许多极富智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歌德谈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刘思慕译.歌德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冯至.论歌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