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个景点已经不足以支撑高速发展的市场,各地纷纷开始寻求区域合作同时,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于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进行研究,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分析京津冀现有的旅游资源,得出结论: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发展极其不协调,以北京为首、天津次之的旅游非常丰富,河北省各市之间差异较大,没有形成区域整体旅游资源整合体系,北京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体现。
关键词:京津冀;资源整合;实证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旅游合作作为区域合作中的先导领域之一,一直受到政府和学界极大关注。国外学者多致力于旅游目的地合作、区域旅游治理研究,并指出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各旅游目的地和各级机构都能获取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以城市为合作主体的城市旅游合作和城市群旅游发展[1]。
国外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的直接研究较少,集中在旅游资源合作、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政府功能等方面。早在1982年,Din K H和Fagerce M提出旅游相关利益部门必须进行旅游资源方面的协作以达到共赢的目的[2]。Ronkainen I 和Raig-Smith S(1983)认为旅游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持续发展基础,包括所有利益的相关整合[3]。S.Smith(1987)分析并确定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了理论框架[4]。Bill Bramwell和Angela Sharman(2001)提出了有限性合作概念,以及地方旅游业合作决策,并制定了理论框架,探讨了合作的范围、强度以及参与者的合作程度[5]。Douglas G. Pearce(2001)提出了城市旅游整合的框架体系,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了应用研究[6]。Peter Akerhielm等(2003)提出了欧洲旅游业整合和开发的策略,并指出要通过共建整体市场形象,共同打造大欧洲整体旅游品牌,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以增强旅游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7]。
国内关于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现代,专家学者们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角度对区域旅游和区域整合进行了研究,保继刚教授在1998年编写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较早开始分析旅游资源,文章建立了定量评价旅游资源的指标体系[8],其编写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初探》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研究框架,指出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来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區位条件[9]。王欣、吴殿婷、方修琦、肖敏(2005)重新总结了旅游资源整合的依据和方法,探讨实施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和集中基本的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问题做了说明。唐上君(2005)根据国家的“两廊一圈”的战略,提出广西与越南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的基本思路,对京津冀区域旅游有重大参考价值。颜玢岩(2005)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建立战略联盟、市场品牌信息共享和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等几种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梁明珠、张欣欣(2006)通过对泛珠三角旅游资源的分析比较,研究了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提出了构建特色资源带的设想,以及相应的整合措施[10]。陈贾平(2007)基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条件,并分析了影响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因素[11]。唐中明、陈满雄等(2011)在交通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指出湖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四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并探讨关于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12]。余娟(2013)从社会旅游资源的角度提出政府应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宣传推广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旅游资源整合提供更广泛的资源整合基础。[13]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旅游资源评级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的旅游局官方网站。
1.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通过梳理以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延展。
理论与实证结合分析法:在认真分析总结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体系基础上,结合京津冀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分析整合的条件和原则,提出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框架。
2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2.1 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情况
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共有2个直辖市和11个地级市,其中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津、邯郸、秦皇岛等6个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地质公园。
2.2 区域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由于京津冀三地的旅游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自的优劣和特点上均有不同,为了进行科学的比较,本文选取旅游资源的丰度、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和旅游资源总体优势度三项作为参考。
2.2.1 旅游资源丰度比较
旅游资源丰度能够反映各市蕴含的旅游资源数量,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思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八个衡量指标,对京津冀总计13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度进行分析,各城市的旅游资源绝对量是指各城市中旅游资源的数量,相对数量则用综合密度指数D表示(表五)。计算公式为,其中Q表示城市旅游资源的数量,S该城市的面积(平方千米),P为2015年国内游客数量(万人次)。[14]
而后计算各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15],其公式为TRA=5.0*N5A+2.5*N4A+1.75*N3A,其中N5A、N4A、N3A为各级旅游景区的数量,5.0、2.5、1.75分别为各级景区的权重系数。
2.2.2 旅游资源配合指数比较
配合指数是指各个城市内主要的几项旅游资源京津冀区域中比重的标准差系数,该标准差系数=,其中表示各类资源占京津冀的比重,表示各项资源占京津冀比重的平均值,n为资源种类数。
旅游资源的整合价值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情况有关,通过汇总计算出13个城市内部8项主要旅游资源指标在京津冀的比重,算出配合指数。配合指数越低,该城市的旅游资源配合情况较好,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差异化,明显;反之,则区域内组合情况不够理想。从表七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配合指数较小的是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最好,河北省内秦皇岛、保定的配合指数较,说明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组合也比较合理。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在1.00-2.00之间共有五个,分别是石家庄、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说明这五个城市的资源配合状况一般;在2.00-3.00之间有邢台和衡水两个,说明这两个城市的资源组合状况较差;在3.00-4.00之间有廊坊和沧州两个,说明该城市的资源组合状况极不协调。
2.2.3 旅游资源总优势度比较
旅游资源总优势度反映了各个城市旅游资源总体的优劣程度,即旅游资源总优势度=旅游资源丰度/旅游资源配合指数。从表2.4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天津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较河北省各市而言也非常突出,而河北省内石家庄的旅游资源最有优势,而沧州、衡水等地几乎毫无优势。
3.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出,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发展及其不协调,以北京为首、天津次之旅游非常丰富,河北省各市之间差异较大。构想的京津冀区域旅游者资源未能形成整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尽管北京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样,但其带动作用未能得到体现。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尽管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薄弱,但仍有石家庄、秦皇岛等市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河北省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城市的潜力,以点突破,同时与京津地区联动,实现景区规模升级。以北京天津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与河北的自然资源结合,可考虑推出互补的旅游产品,打造“自然人文风光”旅游线路,河北其他资源薄弱区域,则可以选择差异化发展,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农庄、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吸引周边游客与京津的近郊游客。
参考文献
[1 ]陆相林,孙中伟,马世猛.京津冀区域城市旅游共生关系分析与协同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6(04):181-187
[2] DinK H.Tourism in MalaysiaCompeting Needs in Plural Socie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3):453-480
[3] Ronkainen I.The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Its Impacton Travel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3,10(3):415-426.
[4] S.Smith.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2)548-550
[5] Bill Barnwell, Angela Sharman. 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
cy mak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6(2):392-415
[6] Douglas G. Pearc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 ]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4) :926 - 946.
[7]PeterAkerhielm,ChekitanS.Dev,MalcolmA.Noden.BrandEurope:EuropeanIntegra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J].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2003,October-December).
[8] 保繼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1988,11(3):57-59
[9] 保继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云南社会科学,1988,5(4):14-19
[10] 蔡琴.湖南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 陈佳平.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低于研究与开发,2007,(4):75.
[12] 唐中明,陈满雄等.高铁时代与湖南旅游资源整合[J].湘南学院学报,2011,32(4):23-27
[13] 余娟.试论政府在社会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作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6):73-75
[14] 章娜.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5]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4):459-464.
作者简介:文圆圆(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