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该如何有效过渡到小学阶段

时间:2024-08-31

陈洁

摘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幼儿教育是比较特殊的,这个阶段虽然没有学业压力,但却是形成价值观和各项基本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幼儿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因为幼儿阶段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步入小学阶段打好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能力基础,孩子在结束幼儿园教育后,将会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识体系,同时还要具备相对比于幼儿园更加独立的生活能力,所以幼儿园科学有效的过渡到小学阶段是极为重要的事,但一部分教师对于幼小之间的过渡不够重视,认为仅仅是自然过渡,和小升初、初升高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没能够深入理解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过渡;小学阶段;幼小教育融合;策略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幼儿教育是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没有学科学习的意识,而是以好奇心和娱乐性为主要活动目的,在度过了充实愉快的幼儿教育阶段后,为了能够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师需要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提前融合,在深入分析幼小教育差异后,对幼小过渡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幼儿步入小学阶段的种种不适,下面结合幼小衔接相关现状问题,给出相应策略。

一、幼小衔接现状

通过调查表明,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幼儿园教师没有树立准确的幼小衔接概念,教师的“衔接观”是幼小衔接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幼儿教师的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主观思维意识,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幼儿园里约有65%的教师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对于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对于幼小衔接需要为孩子进行怎样的提前教育了解不够清晰,一直按照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进行,在观念上比较陈旧,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对于孩子的拓展思维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都造成了阻碍,这些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单一的机械的教育,因为孩子年龄段的特点,认为这种园本教育模式多此一举,但实际上恰恰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培养认知的最佳阶段,任何拓展开放形式的教育对于其今后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感悟都有推进作用,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着重改善此类教学问题,开展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做好幼小衔接。

二、幼小过渡及教育融合相关策略

清晰幼小差异,多方教育及换位思考。幼儿园教学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以自由游戏,自主探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获得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来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大量不熟悉的符号如拼音、汉字、教学符号等。两者之间无论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在主观意识及行为能力上,都有明显差异,幼儿园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哪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让幼儿提高各个方面的成长,让幼儿进入小学之后尽可能减少不适应的情况发生,让家长安心,让小学教师放心,例如通过轮岗值日,让幼儿清晰劳动美德,通过一些简单的趣味知识竞赛,让幼儿感受荣誉感并培养其竞争意识,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现状,更要对小学教育中的教学特点有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为有效衔接做好教学铺垫,在幼儿教学中增设简单的趣味小学知识,寓教于乐,但注意不要“课程化”,而是寓教于乐,完善有效衔接过渡阶段的空白。

家园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这是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因为幼儿园和小学的最直观的差异就是系统的学科教学,幼儿园没有固定的课程和考试需要孩子去完成,而小学阶段就开始有了学习上的竞争和统一考核,所以,提前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时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衔接手段,幼儿阶段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玩爱动,心性天真烂漫,教师要对此问题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接收和理解知识的基础,而单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家园合作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以前就本着向公众开放的理念进行园区教育,家园合作区别于前期校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监管和教育的连接性,传统的家长教育实际上相对于孩子的校区教育中作用不是很明显,往往因为缺乏渠道去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管控,在教育中属于被动状态,只是一味的接受校区的通知和信息,按照建议和要求去执行,而现在的学校处于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考虑,往往是封闭性的,不利于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家园合作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家园合作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境有效的融合,老师和家长作为各自的第一责任人,两者紧密连接,及时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成长,更多的体现在教育方面,家园合作的显著特点就是连贯性,这种连贯性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的氛围中,填补了孩子在家庭教育学习的空白,家园合作的作用是显著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并没有对于学习和作业的认知,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如果缺乏家长的监督和参与,就会变得形同虚设,而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學习能力逐步培养的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习惯和热情都起到了铺垫作用,这些对于幼儿适应小学教育的内在思维、主观意识和外在行为能力都起到了辅助作用。

结语:

幼小衔接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是将幼儿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常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练习而得以形成。需要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需要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自制、自律的品质,进而适应小学阶段的新环境和新课程。

参考文献

[1]赖瑛.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

[2]陶翠萍,林存敬. 小学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

[3]张海燕,尹建军. 美国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