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及其现代意义

时间:2024-08-31

摘要:我国古代大学教育理念结构严谨、成熟完善,有安邦定国的功效,薪火传承则取决于老师的师道师德及有志于此的学生。本文首论《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次论其现代意义,以明当代教育的得失及兴替之道。

关键词:学记;师道;师德

《学记》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教育著作,记载了学习的方法和教人的方法。着眼于“教与学”的过程及“师生与学习”的关系,是我国古代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与教学进行归结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

《学记》中的“师道”指的是为师之道及教学的方法。《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也就是说,教师教人成功的原因在于面对学生时,能做到:

1、防患未然——学生邪念还未产生前,教以礼法或约束之(个人心念);

2、合乎时宜——发现学生可以教导时,才教导(学习时机);

3、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程度,不超出他的能力、不跨越进度(程度能力);

4、切磋琢磨——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彼此的长处(同侪观摩)。

老师如果没有做到防患未然、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等四个方面,等学生邪念发生后再禁止,错误观念已劳不可拔,教育就难有效果,因为未防患未然;当学不学,时过才学,虽勤苦学习,也难有所成,因为未合时宜;不按进度,东学点西学点,头脑混乱,毫无条理,因为未循序渐进;不和同学交流,孤单落寞少见闻,因为未切磋琢磨。结果就会导致学生违背教诲,结交损友,养成不良习惯而荒废学业。

《学记》中记载了为“人师”的条件及方法:“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意思是知道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才可以成为“教人”的老师。

为“人师”的方法是首先知道学生的差异及学习的难易,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给予广博的譬喻,其次能因学生学习上的不同,而给与广博地譬喻,让他清楚道理,能做到这些,才可成為“教人”的老师。能成为“教人”的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领导群众。所以,学习作个好老师,就是学习作个好领袖,其道理是相通的。师德是老师应有的心性修持。“严师”是指能做到慎独、天人合一境界的老师。

《学记》中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尊敬老师,敬重道统。尊师重道是学生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老师必须是严于律己、严以修身的能身教者,这样的老师所传之道才会受到敬重,人们才会尊敬所学。

古代的老师,一方面是沟通天人的祭祀者,一方面是传授道给天子的教导者。所以,老师并非只是道的象征代表,他必须也是道的实践者,道才可能传承。在大学教育的方法上,做个“严己修身”者,做个道的实践者,是很重要的,因为唯有做到“严己修身”,所传授的道才会受到敬重,所传之道受敬重,人民才会知道要尊敬圣贤传下来的学问,并且好好学习。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得努力,尤其在大学教育中,因为它身负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大学者,学为大人也。我们为学不是只顾自己的温饱,应当顾天下人的冷暖,否则教育就像个漏斗,永远累积不了安邦定国的人才,安邦定国的人才,唯由“严师”的身教而来。为师者,若无法诚恳、热心、专注地关心学生,教育就会失败,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

二、《学记》的现代意义

就今日社会结构与学习环境来说,与古人不同的是由国家及世界潮流主导的科技、商业、消费社会下,心性修持,在大环境下不许可,小环境要靠自己经营。而且现在大学连明德都不提了,如何要求由“师德”来培育安邦定国的人才?必须国家社会有心经营,大小环境兼顾,摆脱西方社会不良的价值观,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融合东西,恢复中国传统千年智慧,大学与安邦定国本为一体,让所学知识有意义,而非只是工具而已。

《学记》中的教学观念与实践方法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值得深思与探讨之处?今天中国在大学教育上的缺漏,能否从古代典籍中取得弥补?有无“不受世变”、“不因代绝”的薪火,并能给当代大学教育指明新方向?

大学的目的,在彰显学生的道心,使之能日新又新、止于至善,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之效。《学记》谈为人师需德术兼修、行“不言之教”,以启迪学生“心向往之”的动力。在格致诚正修齐外,还能能力志向的不同,培育不同的人才,或协助国家治理国政, 或协助社会移风易俗。因此,为师者如果只会讲讲课明显是不够的,为人师需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言传身教,这才是作为老师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要求。

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目的及实施方法已经十分成熟完善,与现代国家将教育工具化和知识专门化大不相同。前者,可救国救世,后者,可能误国害世,怎可不引起重视?

《学记》所言“师德“,全来自“诚“,不诚无物。至诚者,才能感化人,成为人们最高典范。为人师者,若能修习到这地步,就“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了。“诚”是天之道,人必须做到“诚”,是为人之道,这样就能“天人合一”了,这也是探究世理的基本精神及最高境界。唯有慎独,才可能严己修身,成为严师,培育国家栋梁,这才是新时代大学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因缘生.学记师说劝学解.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5)

[2]高时良译注.学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3]陈晓芬、王国轩、万丽华、蓝旭 译.四书.中华书局.2017(11)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5]陈晓芬、徐儒宗 译注.论语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15(2)

作者简介:罗冠男,女,1983-11,贵州贵阳人,汉族,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